李洹在2008年4月19日的演讲中这样说道:“在这次对中国的妖魔化的扭曲报道事件中,全世界的中国留学生都感觉很痛,我们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但是我们不怪法国人民,因为造成这样结果的责任人不是你们,而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职业的煽动家,谢谢。”
当然,后来法国的媒体也做出了回应,至少朝着客观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对话》节目并没有止步在这样一个具体的事件上,而是进一步探讨如何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应该做些什么?在这样的层次之上,节目还关注了更高的一个层次,那就是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层面。正像嘉宾康晓光所说,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和让世界真正地接纳中国是两回事,因为有些事情、有些冲突、有些不和谐是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等一些非常深刻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
实际上,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很多不满并不完全来自于我们的经济实力,甚至军事的实力,而是对中国软实力逐渐成长,逐渐显现的一种忌惮,中国的成功特别是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成功,实际上正在逐步把一些西方国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指手画脚的权力和优越感剥夺了,在这个方面中国尤其要有足够的意识。
然而,尽管这三十年中国做得是非常成功,但是中国自己并不能很好地把为什么成功以及如何成功说清楚。中国三十年的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能力,那么,如何正视这一切?如何把这一切传递给世界,特别是让中国人很好地理解这一切,让世界很好地理解这一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终、真正地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后的一战。
这也是《对话》这期节目所带来的真正有深度的问题,也是每个中国人要准备好回答的问题。
精彩语录
希望西方国家中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地了解真正的中国。世界曾经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营
我们运动员努力的过程,也是追求人生卓越的过程,在传递火炬的时候,运动员跑动时,就是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
——火炬手杨扬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一流的经济大国,原来的强国俱乐部的成员心里大概很不舒服,不仅仅是简单的嫉妒,还有一种恐惧。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暂时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康晓光
我们之所以有底气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只要我们是中国人,就一起做中国人,为世界呐喊,我们是成功的中国人。
——法国里尔第二大学中国留学生李洹
节目后记
我们所关注的中美之间的经济对话,其实背后有一系列经济实战在上演,比如说油和汽的合作,比如说航空的合作。看上去非常宏观的东西,背后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做支撑的。还有《大部制的国际化解读》和《火炬传递了什么》,这几期节目都是如此。
关注印度,是因为我们想了解这样一个与中国人口差不多、发展时间差不多、发展量级也差不多的国家。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个人,那么这样一个和我们平行或差不多同步走的人,他有什么东西优于我?他有什么东西能和我们合作?什么东西是我们不能采纳、要抛弃的?这就是我们的第一轮争论。第二轮的争论过程中,关注的焦点是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我们还能改造什么。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这期节目则不同,谈到了战略层面。我们在追问中美之间的经济合作能做些什么?我们中间到底分歧有多大,矛盾有多少,隔阂有多少,合作有多少?中美对话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定位的问题,中印对话实际上是互相比较和学习的过程。从情绪上来说,追问其实还包括求己,从世界的角度来解读一个国家的现在。这也是从制度层面、从战略层面,自我系统修正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