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教练的预言没有错,我到了北京就开始到海淀体育馆(简称海体)训练,并且这十几年我的主项一直是蝶泳,从未变过。去海体的第一天,我刚下水游了一圈(海体游泳馆是25米的池子),教练就对我说:“你这速度太慢啊。”虽然后来她说她那时以为我是1991年出生的(其实我是1993年出生的),但当时我感到了压力,也第一次意识到了游泳的竞技性。
那时,我们是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4点到7点训练,周六休息,周日上午10点至中午12点训练。我下午4点放学,就先到学校旁边买些烧饼什么的充饥,然后乘公交车去游泳馆。其实只有三站地,可中关村那条路上总堵车,到游泳馆就下午四点半了。我砰地一声将重重的书包一下子砸进更衣柜里(经常因弄坏柜里的栏板而遭管理员骂),一分钟内保准换好泳衣加入到训练行列中去。冬天从车站到游泳馆的路上总是狂风大作,瘦小的我顶着寒风,走一步真的能被顶回去两步。等到了游泳馆,我已经手脚发麻,跳下水后已经感受不到水的温度了,似乎很温暖。我必须游上400米、800米才能缓过劲儿来。我游泳没有什么天赋、技巧,唯一的方法就是日复一日不变地往前跟。我从不喊累,也不会主动停下休息。游五个或十个400米时(一个400米是八圈),我们小的总会被大的套圈。我不会顺势少游一两圈,而是每次都要补齐。于是很多时候我还没到边,教练就已经吹哨游下一个400米了,所以连着游两千米是常事。这样我的速度慢慢提上去了,在我还没意识到时,我已经达到了国家二级游泳运动员的水平了。
一次区运会我报了50米、100米蝶泳,我认为这很正常,我主项是蝶泳,所以就报了蝶泳。可母亲却劝我别盲目自大,一时心血来潮,她担心我根本游不下来。结果那次我拿了两枚金牌。此后,我便经常参加比赛,获得了市里比赛200米蝶泳第三名,全能第四名等。我也在市里选拔赛中胜出,去了保定、福建参加全国游泳比赛。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比赛中,我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曾“偏安一隅”的我看到了游泳拼搏的无止境,也体会到了临场发挥的重要性,比赛前一夜要睡好,注意保暖,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开了,心要静。这些听起来琐碎而不重要,但倘若做不好,之前多少年的努力也是白费。这使我更多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它们看似细小而繁琐,却时常决定着成败。
小升初时,一半因为我的游泳成绩已不是十分优异,一半因为我不打算把游泳当做我人生的主要事业,我离开了海体。可以说从那时起游泳就彻底变成了我的业余爱好。我在浩沙健身俱乐部办了张卡,隔两天就去练一次游泳、跑步、力量和瑜伽。我把每一次游泳当做自我训练而非放松,所以下水就不顾一切地游。经常刚游两圈,那一道的人就都散到别的道去了。现在想来我当时真的很霸道,那毕竟是公共场所。我这样坚持了3年,初三区运会时我还能取得第二名、第三名的成绩。
上了四中,我自然想加入它的游泳队(里面除了我全是特长生),3年后我不得不说游泳队很大程度地塑造了现在的我。
最令我痛苦的是训练的强度,每次训练的时间减少半个至一个小时,那么可少游少则四五千米,多则六千多米。我以前从未戴过手掌游过蝶泳,而现在一游就是400米。每周二练陆上(就是在陆地上进行各种练习),先绕操场跑十几圈(一圈400米),然后去举杠铃。女生都是每边20至25千克或者更多,而我刚进去时只能从每边10千克练起,慢慢往上加。我曾开玩笑地说:“进入游泳队后,我的身体时刻处于疼痛中。”由于缺乏了3年的训练,我的体力技术很难跟上。50米、100米我尚且能跟上,但400米、800米、1000米甚至1500米时,我第一圈下来就筋疲力尽了,游到一半时,我就被落得远远的,好像偌大的游泳馆只有我一个人在麻木地挥动着胳膊、打着腿,像螃蟹一样艰难地向前游。有时我双腿同时抽筋,却还必须拖着那稍一使劲儿又会再抽筋的双腿继续游。我不抱怨,只是深受震撼,因为我知道我所经历的这些是队友们日复一日都在经历的,而他们耐受住了,并因此得到了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