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小会、报纸、电视、电台,开始了舆论的密集“轰炸”,向官员、公务员、老百姓反复灌输以下思想:
抓交通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交通。
交通建设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措施,是富集生产要素的重要通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
交通建设是政府行为的主要内容,因为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的就是应担当起“构筑市场载体,培育市场主体,推动社会发展”这三大任务,而交通建设自然是构筑市场载体的基础。
这些思想与其说是全县的“共识”,倒不如说是仇氏的观点。
新“淮海战役”
战略归战略,再美好的蓝图都要从纸面走向地面。筹集修路钱仍然是个不可回避的难题。仇和想到了有偿借资,即向全县财政供养人口借资,以后连本带息逐步返还。对于有偿借资,干部们的说法却是“克扣工资”。
没有钱路怎么修?
1997年,有5条路开工建设,需投资1.34亿元,除其中一条205国道获得贷款1800万元、沭阳通往宿迁市的沭宿路得到省市两级补助900万元外,其余资金全靠县里自行解决。
等不来、要不到,缺口怎么填平?自力更生!
在沭阳,缺的是钱,多的是人力,仇和第一招是大量无偿使用人力,用足“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尽量让农民多出力、少出钱。
当时,沭阳每年可用“两工”达到1575万个工日,折合人民币15750万元,这是一笔巨大的可抵扣“支票”,因为修路恰恰需要大量人力。
“大讨论”已为动员全县民力、集中会战作了铺垫,当年,沭阳就使用“两工”约100万个,折合人民币2200万元。此后几年中,政府每年征用的群众义务工都不下百万个。其时,沭阳县新修公路的土方工程几乎全用农民的义务工完成。实行市场经济后,如此大规模地无偿使用“两工”修路,在中国公路修筑史上也许绝无仅有!
光有人力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沥青、石材、钢筋之类的物料都得掏钱买。仇和祭出第二招——有偿借资,即向全县财政供养人口借资,以后连本带息逐步返还。
对于有偿借资,干部们的说法却是“克扣工资”。因为有偿借资是下派的任务,在职职工每人每年“克扣”工资额的10%,离退休人员减半,相当于每月退休金的5%,逐月扣取,不可不扣。此举,共筹资约1000万元。
在有偿借款的同时,还号召干部们“捐款”,不仅干部们要“捐”,老百姓也得“捐”。在不超过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5%的限额内,农村按承包土地人口每人收取15元。通过“捐款”,共筹集道路建设资金约2000万元。
“说是捐资,每月从工资里扣是不打招呼的,属于常规项目。遇到有其他新增项目需要额外再捐的,譬如建青少年广场,打招呼再扣。”沭阳县委工作人员钱桦当年是一名副镇长,月工资七八百元,每月少则扣七八十元,多的时候要扣掉一百多元。“大家也都习惯了,从1997年一直‘捐’到2002年前后”。
当然,修路中也有一些真正的捐助,譬如沭河中学捐赠40万元,一个化名李岩的人捐款2020元,县中医院的一名医生捐款2000元,沭城镇一位王姓人家捐石头20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的局面说明“我看沭阳交通”的大讨论深入人心了。
有了一些自有资金,运作的空间就大了。仇和的第三招是目光向外,利用自有资金撬动社会资金,进行杠杆融资。当年,就从浙江等地融得修路资金800多万元,修路资金缺口进一步缩小。
巧妇怎做无米之炊?
“捐资、用‘两工’、工程队垫资什么的,都是一开始的做法,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参与了当年修路的宿迁市公安局副局长孙维说。随后,随着当地财力的改善,修路资金主要筹措方式变成了积极争取省市资金支持、银行贷款,以及政府牵头组建交通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出台社会筹资入股的政策,实行股份化运作。
现在,我们还得回到当年。如何使从沭阳人的口袋里抠出的有限资金在筑路中效用最大化,得讲究方法。仇和并非军人出身,但他对军事化运作的高效率情有独钟。有趣的是,沭阳修路不是以交通部门为主,而是统辖于“指挥部”,交通局只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