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童年和八股文(6)

周氏三兄弟 作者:黄乔生


“读书!”

于是,书屋里又复人声鼎沸。

难不倒的八股文

中国旧式的死记硬背的读书法弊病很大,因为不讲文义,往往学生读了好几年,还不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须得老师逐句讲解,才豁然开朗。这就叫开讲。有些学生,背诵了好多部经文,因为没有开讲,脑子里仍是一盆浆糊,文章当然更做不通。但背诵并非绝对没有好处,记的东西多,词汇量大,一旦开讲,对理解原文意义不无帮助,而且对写作也有一定益处。

鲁迅学习很用功,也很会找窍门。为了更快地背诵经文,他制作了一种书签,两边都有红色花纹图案,中间写着十个小楷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页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这样读过几遍后,再默读,不多久,就能将课文背出来了。到了年底,鲁迅经过几天的复习,将书往寿先生桌上一放,从从容容地把一年的书背出来。寿先生很赞许他,同学们也都很佩服,纷纷仿效他制作“读书三到”书签。

他记忆力很强,读过的书,经久不忘。书屋里大家有时玩一种叫“猜字默词”的游戏,即一个人读出一段书,另一个人把它默写出来。有一次,寿镜吾先生因事外出,让其儿子寿洙邻照看书房。大家就玩起了这种游戏。寿洙邻念的一段难度很大,是《诗经·卫风·硕人》的最后几句:“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 鲔发发,葭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大家都为鲁迅捏一把汗。经书上的字往往不读本音而读破音,跟着老师读出来容易,真到写的时候,常常错误百出。很显然,寿洙邻是想考考鲁迅的默写能力。鲁迅没有被难倒,他从容地拿起笔,一字不差地将这一段写了下来。

鲁迅读书多而且熟,所以他对对子的本领也很高。因为中国文字的特殊性,对对子能考察出一个读书人学问是否渊博,能否融会贯通,能否正确把握文字的平仄,正确运用同义词、反义词。学生开始读书,都要练习这种技艺,讲究字字准确,声声悦耳,“红花”必须对“绿叶”,前两个字是平声,后两个字就须是仄声,对“黄叶”就算是错误。

鲁迅对对子,立意新颖而又言必有据,在班上出类拔萃。有一次,寿镜吾先生出了一个“独角兽”的三字题,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对起来,有对“二头蛇”和“三脚蟾”的,也有对“八脚虫”和“九头鸟”的。还有一位竟对上个“四眼狗”,大家禁不住大笑起来。寿老先生将他训了一顿:“‘独角兽’是麒麟,‘四眼狗’是什么?你见过吗?以不存在的东西对实有的东西,根本不对!”鲁迅对了个“比目鱼”,这是他从读过的《尔雅》上看到过的,寿先生听了十分赞许地说:“对得好,‘独’不是数字,但含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但含有双的意思。可见樟寿是用了心的。”

从三言到五言,对课越发难了。有一次,寿镜吾先生出了一个五字课题“陷兽入阱中”,同学们都皱着眉头,苦思冥想,对不上来。还是鲁迅,根据《尚书》里那句“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出“放牛归野林”,又受到老师的夸奖。

寿先生讲课认真,有时候还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书屋每天八点上课,学生背完头天的课文,就站在他的书桌的周围,听他讲新课。他喜欢魏晋文章,又特别喜欢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不仕的陶渊明的诗文。一次,当讲到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寿先生指着课文中“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对学生们说:“‘不求甚解’是不去看注释,而只读本文的意思。”现在国文中“不求甚解”一词含有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意思。陶渊明那么大的学问,肯定不会是马马虎虎读出来的。原来,古书上常常充斥着典故,一句话里,有时竟有两三个,需要加一大串注解,一般人才能读懂其义。然而,这样夹缠着读书还有多少情趣呢?陶渊明一来学问好,二来喜欢顺着文本一气呵成读下去,以体会其声韵之美和含义之深,所以不刻意去探究注释。这个解说很有道理,鲁迅一直到晚年还记得,并且专门写了《不求甚解》一文,坚持这种解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