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银票、喜翠与变革(7)

1911 作者:王树增


后人没有任何理由忽视它、蔑视它,乃至曲解它。

理由很简单:对于一个政权来讲,改变其政治体制,可谓石破天惊之举。

清廷预备立宪的意义在于:一个存在了两百多年的封建政权,准备打破在这片国土上实行了数千年的帝制制度,毅然决然地公开宣布了变革国家政体样式的愿望与决心,其需要付出的勇气和胆量是难以想象的,其必须具备的卓识与远见也同样是难以想象的。作为拥有最后决定权的慈禧,她明白地知道,改变大清帝国的政体,改变祖上留下的律例,势必会面临空前的政治挑战和社会危机,因为近代化国家的要义与现行体制之间存有深刻的利益冲撞。也许会面临空前的政治挑战和社会危机,虽然她无法预料种种后果,而其惊人之处在于宣布立宪就意味着她准备承担任何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慈禧的决策是迫于外部压力,抑或是出于内心的无奈,也无论她在上谕中依旧藏有“大权统于朝廷”、“妥议立宪实行期限”等政治玄机,仅就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而言,清廷宣布预备立宪这一举动,足以让后人对处于垂暮之年的慈禧另眼相看。

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之后,全国为之惊喜和狂热。各地大学堂连日举行盛大集会,会场上无不欢呼雀跃。扬州商学会更是为国人创作了一首《欢迎立宪歌》:大清立宪,大皇帝万岁万万岁!

光绪三十二年秋,欢声动地球。

运会来,机缘熟,文明灌输真神速。

天语煌煌,奠我家邦,强哉我种黄。

和平改革都无苦,立宪在君主。

四千年旧历史开幕。

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在今朝。

古维扬,新学界,侧闻立宪同罗拜。

听我此歌,毋再蹉跎,前途幸福多。既然能够“和平改革都无苦”,而且“前途幸福多”,不山呼“大皇帝万岁万万岁”,中国人又能有什么更加激情的表达?

政治体制变革,是一件极为复杂和艰难的事,由传统的君主政体向现代民主政体变革,因其变化幅度巨大而操控难度更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政局混乱乃至政权倾覆,这一点慈禧很清楚。尽管是预备立宪,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制国家来讲,变革应该从何处入手?

政体变革从行政改革开始,这是一般的规律。

成功的官制改革能为宪政的实施奠定运行基础。

礼部尚书戴鸿慈和两江总督端方上奏:……臣等窃观日本之实施宪法在明治二十二年,而先于明治七年、明治十八年两次大改官制,论者谓其宪法之推行有效,实由官制之预备得宜。诚以未改官制以前,任人而不任法;既改官制以后,任法而不任人。任人不任法者,法既敝虽圣智犹不足以图功;任法不任人者,法有常虽中才而足以自效。“任人而不任法”,“任法而不任人”,可谓一语中的。

一个国家是人治还是法治,此为专制制度与宪政制度的本质区别。

戴鸿慈和端方认为,大清的官场弊端滋生以至呈蔓延之势,并不是因为中国人的品性与才智不及他国,实在是因为“任人而不任法”的政体缺陷太多。

没人知道慈禧是否真正明晰宪政制度的内涵。只是,她应该清楚大清帝国吏治的腐败已经到了何种程度。否则,她也不会在精心措辞的上谕中明确表示:“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