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以为……他应该

工作就是生意 作者:孙虹钢


文/孙虹钢

据说,在TCL收购汤姆逊之后,有件事让李东生琢磨了很久:对于接受同样的任务,一段时间后,中国员工自觉拼命加班加点,完成了60%,外国员工按时上下班,完成了20%。李东生问进展,中国员工战战兢兢地汇报,一个劲地检讨自己没有全部做完。外方员工呢,特坦然地告诉李:这些时间能完成这样的工作量,已经做到最好了。

我原先还以为外国员工的敬业精神比我们强呢,或者至少应该和我们差不多吧。有资深企业人士如此评价。

创维老板黄宏生几次重要挫折都和亲信下属相关。有人颇替他不平:老黄是个厚道人,待属下不薄。他一直都以为那些人都能明白他的心意,至少也不应该随便就背叛他吧。

不仅老板们有这样“我以为……他应该”的苦恼,员工也有。办公室里经常听到这样的牢骚:

我们工作那么卖命,好几个月都天天加班,我以为,老板怎么也应该给涨点工资吧!

就是!我这个活儿虽然晚交了几天,可我以为领导说按制度办只是随便说说的,哪想到他真的狠罚啊,半个月工资没了。我们这么辛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么也应该给点正面激励才对。这个活儿真没法干了,明儿就辞职……

其实,稍加留心,就能发现,我们生活、工作当中人和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几乎都和这个“我以为……他应该”相关。

很多中国人工作和生活不分的,所以老板以为外国员工和我们一样。其实呢,人家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让我加班,可以商量,第一要说清楚给多少加班费,第二要我同意。

很多老板拿属下当家里人,好起来当孩子惯着,训起来像对待儿子一样真生气。可下属呢,觉得我就是给你打工,干活拿钱,合适就做,不合适就不做,我凭什么在付出了精力、体力之后,还要额外支付一种叫做“忠诚”的东西?

同样也有很多员工拿领导不当“外人”,拿规矩不当回事,总以为制度只不过是秀给大家看的,真正起作用的一定是潜规则。结果,领导说,我没承诺要给你涨工资啊,我说过就是要按制度办啊……我们反而有些不适应。

我们对人的看法、对事的判断,90%以上来自习惯,而习惯呢,是我们用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经长时间多次反复,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我们成功因为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局限也因为这些习惯性的思维。

其实,别人真的和我们不一样,特别是在涉及利益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期望值,而且都在与时俱进地变化着,我们“以为”对方“应该”的,通常是我们一厢情愿,用句成语说,就是“自以为是”。

大家都以为,人不应该“自以为是”。

——原载2005年12月号《人力资本》,卷首语

要用感情回报办公室人情味吗

我们公司和老板挺讲人情味的,是真是假?我要不要用同样的感情来回报?

人情味、情感可以是一种投入,如果是投入,你就要分析他想要你什么回报。比如说,用人情味替代部分你应得的薪酬?用低成本的人情味换取你可能获得的更好职业机会?特别是,假如你有一天“人老珠黄”,价值不再那么大,你认为他们会如何对待你呢?记住,不要犯那种“我以为……他应该”的错误。

为什么我总是得不到赞扬、鼓励、肯定

我可以夸赞你,肯定你,让你觉得自己很重要,有成就感,不过,惟一的前提是,这些都必须是我所期望的方向。

很多人总希望要求得到肯定,如果得不到,心里就不平衡。其实他们这个时候应该很好地反省:我做的事在方向、程度上,是否符合老板要求,是否达到老板的期望?

没有谁吝啬表扬的,表扬人是最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方式。所以,不表扬,一定是有充分的理由。就是说,你所期望的投资回报和对方所期望的,没有完全匹配,生意没有成交。

职场上,谁也不比谁傻10分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