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这是交际的一般规则,在这方面道理不难懂,难就难在操作上,送礼的功夫是否到家,能否做到既不显山露水,又能够打动人心,这是求人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礼尚往来的传统。“仁、仪、礼、智、信”,其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它的影响深远,至今还倍受人们的推崇。因此,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客观上讲,送礼受时间、环境、风俗习惯的制约;主观上讲,送礼因对象、因目的而不同。事实上一般来讲送礼的目的都是很明确的,无非是有求于人和联络感情,后者的实质目的也是将来有事相求互相照应罢了。因此,我们要掌握的就是送礼这门艺术的各种技巧。
1.送礼要因人而异
送礼最忌讳的就是千篇一律,不能投其所好。送礼时要针对不同性格,不同地位和品味的人,所送礼品也各不相同。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在生日或喜庆之日,若能送些含有“大展鸿图”、“马到成功”之意的礼品,他定会心满意足;给一个艺术气息很浓的人,送一些大俗的东西,一定会引起别人心中的厌恶;送礼对象是一个商人,就一定要送些“财源广进”、“生意兴隆”之象征意义的礼品。只有投其所好才能一举打开局面,否则还不如不送。
2.认清送礼的时节
一般送礼都是要有些噱头的,而节日和一些特别的日子无疑就成为了不用费心费力寻找的“噱头”。如“每逢佳节倍思亲”自然会让人想到与亲人团聚,这时不妨送上一些吉祥、团聚之物;六一儿童节,大人就会考虑给小孩送些玩具、学习文具之类的礼品。因此,不同的时间,赠送礼品将表达不同的感情。千万不能送不合时宜的礼物,这样会使对方觉得你的诚意不够,有糊弄了事的嫌疑。
3.送礼的环境要分清楚
每次送礼都是有一定环境和场景的。比如“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是情人离别的意境,如送上饰品之类礼品则更能表达情人间的绵绵真情。火车的一声长鸣,四年同窗,今朝各奔天涯,给亲爱的学友留下一本纪念册或精美电话簿,将是情深意长。不同的环境是需要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礼物来表达心意的。
4.送礼时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定律
在中国与外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有很多不同的风俗,因此要切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送礼物时要做足功课再出手。比如情人节送玫瑰,在中国视为爱情,而在西欧一些国家则认为是伤风败俗。在中国,汉族人有些地方春节喜欢送猪肉类食物,这在回族或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度里是诬蔑祖宗的象征。所以,千万不要在风俗上伤了对方的心,否则是很难挽回的。
5.注意交接礼物时的方式方法
礼物最好当面送。当面送礼时,应双手奉上礼品。西方人接受礼物的习惯是当面打开包装,欣赏一下礼品。有时送礼的人还可对礼品做一些介绍性的说明。
6.礼物“分量”要适中
我国自古就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典故。礼品要轻重得当,讲究适度原则。一般来讲,礼品太轻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礼太轻而想求别人办的事难度较大,成功的可能几乎为零。但是,礼品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品的人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小便宜又胆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便会生出许多烦恼,就像人们常说的:“花钱找罪受”,何苦呢?因此,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选择轻重适当的礼品。既能联络感情,又使对方欣然接受,而且还能保证办成所求之事。
7.态度一定要友善,言辞要得体
送礼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其态度、语言和行动也是十分重要的。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动作并伴有礼节性的语言表达,才是受礼方乐于接受的。那种像做贼似的,悄悄将礼品置于桌下或房间某个角落的做法,不仅达不到馈赠的目的,甚至会恰得其反。在对所赠送的礼品进行介绍时,应该强调的是自己对受赠一方所怀有的好感与情义,而不是强调礼物的实际价值。否则就会让对方觉得有重利轻信之嫌,进而影响办事效果。
总之,送礼是一门学问,值得每个人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