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4.礼多人不怪,伸手不打笑脸人

初入社会必知的88个潜规则 作者:辛月


礼仪包含“礼”和“仪”两种形式,礼者敬人也,要知礼、懂礼、讲理,要示人以尊重。“仪”即仪式,就是表现形式。要将你所掌握的礼仪知识准确、恰当地表现出来。

世界各国都有约定俗成的、各式各样的礼仪,中国则更是礼仪大国,自古就有很多关于礼仪的故事。

北宋时的杨时与程颢、程颐兄弟就曾出现过因礼而成的著名故事。杨时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后来被传为尊师重礼的美谈。

还有一个发生在唐朝的“潜力送鹅毛”的故事。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知道今天人们也常用“千里送鹅毛”作为礼轻但情义很重的比喻。

所谓“礼多人不怪”,都是比喻要讲求必要的礼节。初入社会的人,往往很多事情都要求助于人,因此必要的礼节可以使人对你刮目相看,使求人、求事变得顺利很多。

礼,不仅指礼貌,它还是一种修养。不是“你告诉我,我知道了”就可以的。有些礼,要做到有一定难度,所以要像孔子所说,要“克己复礼”,也要修,要炼。礼也是一种习惯。我们要自觉地去养成。同时,礼还是一种生产力和竞争力。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几个大学生去国务院一个大型的下属部门面试。当时天气很热。工作人员给每位同学倒了一杯茶。所有的人都理所当然地拿过杯子一饮而尽,只有一个同学,恭恭敬敬地双手接过杯子,说了声,谢谢您。结果可想而知,只有这位同学被录取了。

礼,同时还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它是没有边界的。有一位大学的老师是一个怪才,一节两个小时的课,句句话都让你沉思让你感慨让你拍案叫绝,所以学生们每次上完他的课,是又累又饿,能量消耗大。他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一个女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善良;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宽容,懂得了真正的宽容,即使一本书也没有读过,即使没有体面的工作,这种人,就算在大街上拉大板车,他也可以拉出一个集团公司。宽容只是“礼”的一个方面,就有这样的神效,如果我们能虔虔诚诚地在更高程度更大范围内自觉自愿地追求礼,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那岂不是成功的必要。

正所谓行成于礼,有礼走遍天下,这个道理是不变和永恒的。因此我们在求事做事时,一定要记得礼多人不怪,伸手不打笑脸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