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节:走进中世纪(10)

明朝四季 作者:赵柏田


胡、蓝二案之外,开国功臣被诛杀的还有:德庆侯廖永忠,1375年以僭用龙凤不法等事赐死;永嘉侯朱亮祖父子,于1380年被鞭死;临川侯胡美,于1384年犯禁伏诛;江夏侯周德兴,于1392年以帷薄不修,私生活暧昧的罪状处死;1394年,杀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甚至侄子朱文正也以“亲近儒生,胸怀怨望”的罪名被鞭死,外甥李文忠也被怀疑有政治野心而毒死。大将军徐达为开国功臣第一,也逃不过朱元璋的猜忌。1387年,徐达长了背疽,据说这样的病最忌吃蒸鹅,但徐达病重时,皇帝偏偏特赐蒸鹅,徐达只好当着使臣的面含泪吃了,不多日就死了。许多将领的被杀,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正合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了。

一个叫叶伯巨的官员对皇帝的苛政提出了严厉批评,他引经据典说,历代开国之君,没有一个不是以仁德结纳民心,绝不因为滥施刑罚而丧失民心,国运之长短,就全在君王施的是仁政还是苛政。他以古今作对比,说古代的读书人都以中进士做官为荣,以罢官为耻,当今的士子呢,都以选不上官暗自庆幸,受了廷杖鞭打也只当寻常之辱,这难道是正常的吗?凤阳是皇陵所在,龙兴之地,让大批罪人迁徙居住,怨嗟愁苦之声充斥园邑,这难道也是对祖宗的恭敬吗?朱元璋看了大怒,命锦衣卫赶紧逮来,他要亲手射杀叶伯巨。隔了些时日,中书省官员趁他高兴时奏请把叶伯巨下刑部狱,不久还是死在了狱中。

史载“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也就是说,直到胡惟庸被杀,有关他企图政变的证据和细节仍然是不清楚的,而据此生发开去的种种供词和传说更是矛盾百出。后世读史者深感疑惑的是,明初第一大案的主角胡惟庸到底有没有谋反?

1934年,历史学家吴晗在《燕京学报》发表论文《胡惟庸党案考》,把扑朔迷离的胡惟庸党案的真相揭示了出来。他说,胡案的真相到底如何,即使明朝人也未必深知,这原因大概是胡党事起时,法令严峻,著述家多不敢记述其事,时过境迁之后,实在情形已被湮灭。他的结论是,“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诸书所记,是一个枭猾阴险专权树党的人。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地自私惨刻的怪杰自然是不能相处在一起的。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自己并肩起事的一班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晚年太子死复继以蓝案。胡惟庸的被诛,不过是这一大屠杀的开端”,“胡惟庸被杀在政治制度上的意义,是治权的变质,也就是从官僚和皇家共治的阶段,转变为官僚成奴才、皇帝独裁的阶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