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历史学家赵翼把朱元璋与汉高祖刘邦诛戮功臣作了一个比较,认为刘邦诛杀功臣还相对节制,到朱元璋则完全是赶尽杀绝了,把他的嗜杀归之为“天性”使然:“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只有把国家公器视作私家所有的独裁者,才会不惜采取种种极端措施消灭所有潜在的敌人,因为他要传给子孙们的是无刺的荆条。
天网
洪武年间四大狱,胡、蓝党案之外,还有空印案和郭桓案。空印案发生在1382年,照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和府、州、县都得派员到户部,核算钱谷军需等账目。钱谷数字不好有丝毫的差池,如遇有不合,就得重新填写报销册。重造账册倒不要紧,但需盖上原衙门印信才合法。由于各省府州县离京城路途遥远,为了盖这颗章,来回就得一年半载,所以为了避免来回奔波的麻烦,各级政府来京核算人员都带有预先备好的空印文书,遇到部驳,也好随时填用。到了这一年,朱元璋忽然发觉这事,认为一定是部里官员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作弊,下令地方各级政府的长官主印者一律处死,佐贰官杖责一百充军。后来建文朝的大臣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时为山东济宁知府,也因此案牵累至死。
事实上,地方各级政府上京核算钱粮军需等账目,所预备的空印文书是骑缝印,不能作为他用,别说一般人得不着,就是得着了也不一定用得着。再说到户部核算账目,必须府合省,省合部,一层层上去,一直到部里审核完毕,才算手续完备,数字有出入还须重核,可是各省离京师,远的七八千里,近的也要三四千里,为了账册上的一颗印,往返就需经年,所以带空印文书上京,也是权宜之计,沿习多年,户部官员也是默认这一做法的。但皇帝的猜忌心这么重,谁也不敢站出来说明详情。只有一个叫郑士利的宁海人,上了一篇数千言的奏章鸣冤。朱元璋看他说得在理,也就没杀他的头,廷杖充军了事。
郭桓案是明初惩治贪墨又一大案。1385年,有人告发北平二司官吏伙同户部侍郎郭桓舞弊,吞盗官粮,皇帝震怒,礼部、刑部主官,兵部、工部侍郎等一大批高级官员同被问罪诛杀,追赃七百万。六部侍郎以下的中下级官员,因杀得太多,连名字都不可考,供词还牵连到各省官吏,死的又是几万人,一些中产之家差不多被这案子闹得倾家荡产。一时群议汹汹,告发和审理此案的御史和刑部的官员都受到了弹劾。
朱元璋看形势有些失控,急忙下诏公布郭桓等人的罪状,说郭桓等在收受浙西秋粮时,应收四百五十万石的,只收缴六十万石上仓,钞八十万锭入库(可抵二百万石),尚有一百九十万石没有收缴,郭桓又收受了浙西等府五十万贯的贿赂,纵容府、州县官作弊,中饱私囊。又称,应天等五府州县数十万亩没官田地夏秋税粮,郭桓与经办官吏通同作弊,无一粒上仓,全让他们瓜分了。手谕称,追赃七百万还是圣恩浩荡,要是全部彻查的话,算起来要有二千四百万。话是这样说,到底民意难平,于是只好借审理这个案子的官员的脑袋来平息众怒,杀了一批御史和刑部办案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