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节:仁宣两朝纪事(6)

明朝四季 作者:赵柏田


周忱是一个很有经世才干的下级官员,二十多年都没有得到升迁,上面也很少有人知道此人,但户部尚书夏元吉一直很看好他。宣德初年有人荐举周忱去地方政府出任长官,夏元吉认为这样的调动并不能让周忱完全发挥才干,建议再等等,后来得大学士杨荣荐举,周忱从一个下级官员升任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任苏州巡抚十余年,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能员之一。还有于谦,这个在英宗朝的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的著名人物,早年任职地方,上京办事从不带着钱物去走后门,屡遭勋贵和宦官攻击,如果不是当时居政的“三杨”一贯支持,于谦早就在官场上淘汰出局了,怎可能御史、巡抚、兵部侍郎一路扶摇直上,直至帝国危难时做出一番业绩来。

“中外臣民翕然称三杨”——此“三杨”,即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昔年作为东宫僚属保储有功,仁宣时代新的政治格局中,他们相比其他官员与仁宗、宣宗父子的关系更为密切,盛世局面之形成,实离不开这三位辅政大臣参赞机要、恪守职责之功——“当是时,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

杨士奇的宅第在城西,时人称“西杨”,“东杨”杨荣,不消说是住在东城。杨溥曾经自署郡望为南郡,人称“南杨”。

位居“三杨”之首的杨士奇是江苏泰和人,父亲早亡的他在贫寒困顿中度过了整个少年时代,成年后一度以开馆授徒谋生,但这个职业也不稳定,必须四处奔波才能延续这份工作。他一生中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1399年,建文帝即位后邀集学者修《太祖实录》,有人举荐了已担任府学教授的杨士奇,称他颇具史才,文笔亦佳,遂被召入翰林充编纂官,1404年后进为左中允。史传上说他奉职非常谨严,私居从不谈公事,连最亲近的家人朋友也打听不出什么来,在皇帝面前则“举止恭慎”,善于应对,对事件的判断非常准确及时。朱棣任命他为东宫讲官,给太子讲解经史典籍和治国之要。永乐六年朱棣远征漠北,留他和蹇义、黄淮等一同在京师辅佐太子。那一时期朱高炽对诗歌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他当面直陈,建议太子殿下应该留意六经之类的上古典籍,有空则去翻翻两汉诏令以提高执政能力,因为相比治国安邦之大业,诗歌不过是雕虫小技,实在没必要在那上面浪费时间。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纯粹的儒家学者,而不是寻常的文学侍从之臣。

朱高炽即位,他即被擢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与杨荣、金幼孜、黄淮等一班保储有功的官员同在晋升之列。不久,这些刚升任侍郎的官员又俱各迁尚书,杨士奇也被委以兵部尚书的显赫职位。有个御史上疏冲撞了皇帝,朱高炽想治他罪,杨士奇劝谏说,如果真的治了这名御史的罪,那就没有人会相信皇上以前公布的纳谏的诏书,心存恐惧的人会越来越多。又有大理少卿弋谦因提批评意见得罪了皇帝,也是经杨士奇劝说,声称“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才使皇帝改变主意不再治这名官员的罪,还任命他担任专事监察的副都御史一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