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节:仁宣两朝纪事(9)

明朝四季 作者:赵柏田


时人评价“三杨”,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对杨溥的肯定多在道德操守上。史传称杨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与大臣们议事时争论不下,有人说出一些难听的话他都能容忍。有一个细节是,他每次入朝奏事议事,都是贴着墙跟而走的。谁又能说这不是长年牢狱生活留下的烙印呢。《明史》在这三人的传记后,有这样一段论赞:“溥入阁虽后,德望相亚,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均能原本儒术,通达事几,协力相资,靖共匪懈。”

内阁的权力在三杨的时代有了突破性提高。从仁、宣朝起,内阁权力首次超过了中央六部。原先只有五品衔的内阁学士一一都跻身公侯尚书之列。朱高炽刚即位,就进原东宫僚属杨荣为工部尚书,杨士奇为兵部尚书,黄淮为户部尚书,金幼孜为礼部尚书。还恢复了建文、永乐时罢废的公孤官,给这些亲信进衔为少师、少傅、少保 ()。①

之所以把内阁这样一个中枢辅政机构比作汉唐时的宰辅,是因为这个部门掌握了票拟权。所谓票拟,也叫票旨、条旨,是指来自中央六部和地方政府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前,先由内阁成员给出一个供皇帝参考的处理意见。这些建议写在小票上,贴在各封奏章的封面,以便皇帝在批阅时一眼就能注意到,这实际上掌握了代替皇帝起草批文意见的职权。当然,三杨所票拟的意见要变成全国遵照执行的谕旨,在程序上还要经过皇帝的确认,即所谓的“批红”。仁、宣时期君臣相得若是,内阁票拟皇帝一般不轻易否决,故有“仁宣之间,政在三杨”之说。而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元吉等,虽也是东宫僚属出身,资历也高,只因未进内阁,虽时被召见委以要任,处事权力远不如三杨等阁臣。

脆弱的尊严

当仁宣时期的君臣们陶醉于短暂的太平景象,阿谀、粉饰之风也随之泛起。而一些躁进之徒更是时刻揣摩着皇帝的喜好,皇帝谒陵途中“执耒三推”,马上有臣工炮制出《耕夫记》大赞其德,天下起了雨雪,便有人献《喜雨诗》、《喜雪诗》记其祥瑞。就是大臣们的奏疏和政府发布的公文中,也充斥着诸如“圣德隆盛”、“仁思覃霈、海宇晏宁”这样的歌功颂德的废话。而一个时代的文学风尚也如同辅政大臣们擅长的“台阁体”一样浮泛不实。

诚然,仁宣时代的君臣关系在大明十六代中最为融洽,但系连这一关系的纽带却是脆弱、多变的,君臣相得的表象终究掩饰不了两者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大学士杨荣说的“事君有体,进谏有方,以悻直取祸,吾不为也”可谓曲尽其妙。也正因为懂得这样的官场谋略,杨荣这样的官员方能够历事四朝而“其恩遇亦始终无间”,成为政坛不倒翁。皇帝的从善如流也是有限度的,谏议的如果是皇帝的亲信大臣,被采纳的几率就会多一些,当然更重要的是,一切须在不触犯皇权和皇帝本人尊严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违反了这一点,再忠实的建议也会被拒之门外,甚至遭受非常手段的打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