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30 林文铮:主持教务 艺术救国(3)

中国美院外传:时代的颜色 作者:赵健雄


 

抗战开始,他率校西迁,却在1938年冬,不得不离开艺专。此中原委,据说与当时进了教育部的张道藩有关。张在国立艺术院草创时就投奔而来,有一种讲法称看上了才貌兼备的蔡威廉,但蔡对张并没有兴趣,当时林风眠也只给了他一个讲师席位,未聘以教授,这两点都让张心存芥蒂。1933年,张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时,艺专学生去请愿,还动手打过他,更加深了他与两位林先生的隔阂,到了教育部后,即下手让两校合并后的国立艺专辞退了林文铮,继而又逼走林风眠。

离校后的林家老小随难民来到昆明,其间历尽艰辛。经过半年奔波,才在西南联大找到工作,林文铮教西洋文学史,蔡威廉教法文,租住在城内破旧的民房里。

梁实秋曾在一篇名为《记蔡威廉女士》的文章中描述过当时林家的境况:

到昆明来后,我们凑巧又成为邻居,同住昆明北门街。问及时,方知两夫妇都离开了艺专,失了业。其中经过情形并不明白,但总觉得古怪。文铮或和朋友意见不合,放下学校事不干。蔡女士为人那么忠厚老实,对人几乎可说从没说过一句闹别扭的话,对职务又那么热心认真,若非二三子有意作弄,她决不会从这个学校离开。当时学校负责人,若稍微肯为这个学校着想,肯为艺术教育着想,蔡威廉女士本人即或要辞职,也一定会加以挽留,不许她离开。可是她竟然离开了学校。且据朋友们传说,生活情形在沅陵时即已经很窘迫。

但与两夫妇谈及学校时,她竟一句话不说。总好像贫穷是并不怎么可怕的,学校风潮闹下去,倒有点可惜。人家不要她教书,她还是可以自己作画。为证明这点理想并不因离开学校而受挫折,墙壁上就贴满了她为孩子们作的小幅精美速写。

可是事实上随之而来的生活自然也就有点麻烦了。房子那么小,大杂院那么乱,想安静作画是不可能的。初雇来的本地佣人照例不合适,做不上三天又走了,做主妇的就得为一家大小八口做饭。五个孩子虽然都很乖,大的是个女孩,家务事还能帮点小忙,提提水,炉子里加加松毛,拌和稀饭,最忙的自然还是主妇。并且腹中孩子已显然日益长大,到四五月间即将生产。我进出住处需从他们厨房楼下经过,孩子们一见我必大声招呼,我必同样向这些小朋友一一答话。常常看到这个做母亲的,穿了件宽博印花布袍子,背身向外,在那小锅小桌边忙来忙去。听我和孩子招呼时,就转身对我笑笑,我心中总觉得很痛苦。生活压在这个人身上,实在太重了,微笑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示。想用微笑挪开朋友和自己那点痛苦,却办不到。

我每天早晚进出,依然同小朋友招呼。间或称呼他家第三位黑而胖的小姐作“大块头”,问她爸爸妈妈好,出不出门玩。小孩子依然笑嘻嘻答应“很好”。可是前两天听家里人说,才知道孩子的母亲,在家生产了一个小毛毛,已死去3天了。

死的直接原因是产褥热,间接原因却是无书教、无收入,怕费用多担负不起,不能住医院生产,终于死去。人死了,剩下一堆画,6个孩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