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31 吴大羽:相信天才 从心出发(2)

中国美院外传:时代的颜色 作者:赵健雄


 

如果说当年艺专担当了杭州学运的领袖角色,那么,用吴冠中的说法,吴大羽则是“杭州艺专的一面旗帜”,当然这是另一个战场上的(林风眠先生曾在1938年为高职班毕业同学录题词:“为艺术战”)。

旗帜在战场上的命运无非两种:要么飘扬在制高点,成为勇气和骄傲的象征;要么被炮火掀翻,卷进泥泞与血污。这两者与吴一生倒是吻合的。

吴大羽相信艺术是天才的事业,其价值在于创造与革新,课堂上奉行精英教学。

后来有世界影响的大画家朱德群,对自己早年的恩师这样描述:“大黑边的近视眼镜、灰黑叉肩斗篷大衣、瘦小的裤脚,走在教室的地板上发出咚咚的脚步声。”即使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仍是一种很酷的样子。酷的还有吴大羽给人的感觉:举止傲慢、目空一切;同时对学生又热情洋溢、亲切爱护,耳提面命极尽鼓励之能事。

当然,这么一种态度更多用来对待他看来有出息的学生,至于那些他认为既不用功亦无天分的学生,则“正眼都不看一眼,很冷淡”。这么一种做法,当年朱德群也不理解,等到以后自己执教时,才能体会到先生的用心,“画家不是每个学生能做到的,即使很用功、很爱绘画,如果没有才气(艺术的感悟力),那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极力主张在艺术院校设立师范部,“不能成为好画家的同学就去上师范,也许能成就一位出色的美术教师。”

吴大羽的绘画观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在当年,这是一些很大胆的说法,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又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理论,譬如:

绘画即是画家对自然的感受,亦是宇宙间一刹那的真实。

不要太注意透视,要多注意颜色光线黑白的对比。

画家应不断地观察自然,多体会了解,渐渐地会自然流露表现的能力。

好的作品是属于心灵的东西,要充满幻想和奥秘、对人生的冥想和彻悟。

画需要的是领悟,不是画笔上的技巧,不要去画物的外形,需要的是超脱。

这些,他的学生许多年后都还记得。

在吴大羽的督促鼓励下,当时像朱德群、吴冠中这样的好学生,每到星期天就背了画箱到西湖周边去写生,早出晚归,一天就要画上四五张水彩画。因为老师如果看不到他们的习作,会显得神情失落,让大家觉得非常惭愧。

但艺术决非数量的堆垒,吴大羽最讨厌取巧。有一次,他在看了一张朱德群的画后,很慎重地说:“作画要忠实诚恳,不要卖弄小聪明、出风头,在校6年的学习能画一张完整可看的画就够了。”

这句话让朱德群牢记一辈子,成为永远的座右铭。

抗战西迁,吴大羽没有随学校一起走,是自己直接到昆明的。但新任校长滕固说要聘用却最终并没有聘用他。吴大羽向前来希望他回校上课的同学表示自己不怕艰苦,愿意卖掉衣物来教书,但还是只能回上海去了。后来吕凤子继任,以吴冠中为首的高年级学生又向校方提出请吴大羽回来上课的建议,学校也同意了,并发出聘书与路费,然而因为交通等种种原因最后还是没能成行。直到艺专迁回杭州,吴大羽才重执教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