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36 “一八艺社”的年轻恋人和木铃木刻研究会(1)

中国美院外传:时代的颜色 作者:赵健雄


 

用1936级高职部吴冠中的说法,这是“学校最宁静的时期,学生学习认真。教室里无人喧闹,只听得木炭条在纸上‘嚓嚓’的作画声。竞争是激烈的,谁也不肯缺课。下午无业务课时教室锁门,倒是常有学生跳窗户偷着进去作画。”

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这一年经修改后再版,被列入《大学丛书》。林风眠在上海法国公学举行画展,展出百余幅作品,被前来参观的法国画家戴士乐赞为:“保有唐宋时代之精髓,而兼具欧洲马蒂斯等艺术家之格调。”

林文铮的剧本《西施》由艺专剧社在杭州与南京两地公演。

据闵希文回忆,“那时杭州艺专对男女同学管得很严。我班一位女同学仅仅因为和高班一位男同学常去公园游荡,这男同学又常来班上给她改画,这事被学校训导处发现之后,立即劝他们退了学。”

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部分学生闻讯后在校内召开追悼会,被训育主任张彭年搅散。说起来鲁迅与艺专的关系还颇为深远。

宁静白堤上的艺专,一直与学生运动、学生社团相随,尚未正式开学就有学潮发生,这也是五四传统的体现吧。

西湖“一八艺社”成立于1929年1月22日,由陈卓坤、陈耀唐发起,聘请林风眠与外籍教授克罗多为顾问。

1930年初,艺社发生分裂,“左倾”的一派自称“一八艺社”,包括两陈在内,另外还有季春丹(力群)、胡以撰、姚馥等,其中胡与姚是一对恋人。到了夏天,这5人一起去上海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成立大会,胡、姚在会上被选为执行委员。

1931年5月22日,“一八艺社”的第二次习作展览会在上海揭幕,鲁迅先生为它写了点文字,以后编入《二心集》,署的日期就是这天,写作应当稍早于此。

全文如下:

“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

现在有自以为大有见识的人,在说“为人类的艺术”。然而这样的艺术,在现在的社会里,是断断没有的。看罢,这便是在说“为人类的艺术”的人,也已将人类分为对的和错的,或好的和坏的,而将所谓错的或坏的加以叫咬了。

所以,现在的艺术,总要一面得到蔑视,冷遇,迫害,而一面得到同情,拥护,支持。

“一八艺社”也将逃不出这例子。因为它在这旧社会里,是新的,年青的,前进的。

中国近来其实也没有什么艺术家。号称“艺术家”者,他们的得名,与其说在艺术,倒是在他们的履历和作品的题目——故意题得香艳,缥缈,古怪,雄深。连骗带吓,令人觉得似乎了不得。然而时代是在不息地进行,现在新的、年青的、没有名的作家的作品站在这里了,以清醒的意识和坚强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