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37 罗工柳和彦涵:不约而同 奔向延安(1)

中国美院外传:时代的颜色 作者:赵健雄


 

年初,林风眠参加《东方杂志》发起的“中日问题笔谈会”,撰文表示“中日过去的一切悬案”,“凭外交途径是清算不了的,要清算只有付诸一战”。

而到了秋后,是否一战已根本不容国人考虑:“七七卢沟桥事变”,继而“八一三”日军在上海登陆,战火很快就逼近杭州。

这种时候,还有什么心思作画?但除了以笔当枪,艺专师生还有更好的抗日途径吗?

林风眠、李超士、吴大羽、方干民等教授都带头投入大型宣传画创作。学校剧社上街演出抗日活报剧,也有许多学生带了慰问品上淞沪前线去劳军。

但局势恶化比想象的还快,11月,日军已兵临杭州城下,艺专接到省教育厅指示南迁。所有外籍老师,或回国,或撤至上海租界,从此与艺专断了联系。

至于本国老师,有的跟学校一起走,也有的如潘天寿自己举家出行,后来到了长沙才与大家会合。

文化人哪有处理战时局面的经验?情势又如此纷乱和匆忙。但一切还是按计划进行,13日,师生在钱塘江南星桥码头上船,自此开始了流亡生涯。

林风眠下令尽量多带图书教具,自己的画作却全数割舍,留在老屋里,从此失踪了。临行他还特意关照留守人员“把学校看好!”想不到这一别会有8年之久。

先到诸暨吴墅,安顿下来不过10天,又接到命令,沿浙赣铁路再到江西贵溪。1932年高中部的学生徐惠英晚年回忆出发不久的境遇:

随校的女生只有10人左右。在严州(即建德)我们雇的这一条船上都是女同学,只有一个男工友(是为女生宿舍挑水的),没有老师带队。夜晚担心土匪来,让船泊在江心。船篷漏雨,买来几张油纸搭在篷面。篷下吊一盏青油灯照明。半夜里听到一声惊叫,我以为土匪来了,一看船上起火,欲逃无路,船下是江水,船上是大火,船上的人只懂哭叫,这位工友也没了办法,不知是哪一位勇敢的女同学,双手扯下正烧着的油纸和篷篾,再用一条棉被压在舱底的一摊火上,火给扑灭了,惊吓一场。

类似这样的故事,西迁途中不知有多少。

罗工柳与彦涵同岁,却先后差一届。罗在193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艺专职高部时,彦已是二年级生,而等罗也读到二年级时,西迁就开始了。

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起初却被校方忽略,或者是没有解决的可能:不少同学家长也在逃难途中,经济上断了联系,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到江西贵溪时,朱德群、彦涵、吴冠中、闵希文等,合伙在教堂的门洞里自己烧饭吃,以求用最低的开支维持生活。不久听说又要转移长沙。一天晚上,罗工柳听到传闻,说校长和另外几位负责人将于明天带着款项开车去长沙,留下同学由他们自己想法解决交通问题,然后在长沙会合。吃饭时他把彦涵、卢鸿基叫到门洞里,商量如何应对。

本来就内外交困,心神不定,听到这样的消息,还能淡然处之吗?第二天一早,就由彦涵出面集合全体同学宣布校方的“不当行为”,大家顿时情绪激动起来,有的即刻去拔掉几辆汽车轮胎的气门塞,有的到林风眠、林文铮住处,找他们当场责问。林风眠表示根本没有丢下学生不管的意思,林文铮也说正在想办法解决交通问题大家一起到长沙去。但同学们不信,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学校负责人要和学生同舟共济,在迁校长沙的问题上,不得弃学生于不顾,保证解决火车的包乘,全校师生一起行动;二是免去一切学杂费用,并保证吃饭免费供应;三是对这次学潮为首的学生,不得加以迫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