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箴言
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用正确的方法培养的,任何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才华横溢的人。
——铃木镇一(日本)
■自然风光导课,雨滴声声入课来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口才是头脑的智慧。以大自然的美景导课,教师就会思维灵敏,火花迸发,说出的话自然会让学生动情、动心,产生共鸣。
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说:“你不可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同你不可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文字是一样的,只有当老师与学生相处时思想上感到安舒与自由,只有当学生心理保持一种安闲境况时,他才能接受新知识,接受新印象。”可见心灵的安适,不仅有利于健康,更能为接收信息提供大容量的“内存”。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自然让人心醉神迷的风光,总能在心里留下一份蕴藉,一份诗情画意,教师运用自然风光来导课,能使学生在安适中学习,在体验中步入佳境。语文教师韩钰用雨声导课,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波光雾影之中,用语言绘出了一幅迷人的画卷。
韩老师来到课堂上对大家说:同学们好!看看外面的天气,看看课本,今天我们学哪一篇课文好呢?学生纷纷向外张望,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个学生说:“老师,学《雨点》吧!”
韩老师说:好!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雨点》。
韩老师板书课题后,对同学们说:大家静下来,侧耳细听,窗外是不是有小雨点在笑?
教室顿时一片寂静,学生们屏住呼吸静静地听。一个女同学说:老师,我听见小雨点在小声地笑。
韩老师接着问:是吗?谁还听见了?
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也听见了。
突然有一位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怎么听不见呀?
韩老师说:是吗?现在你听不见没关系。下课后,你站在雨里听一听,一定能听见。
韩老师把半盆水端在讲桌上,说:老师这里准备了个“池塘”,咱们到教室外面看看雨点是怎样在“池塘”里睡觉的。
韩老师带学生走出教室,学生们站在楼道里。她把水盆放在院子里,任雨点落入盆中。
韩老师问:雨点落进“池塘”里干什么去了?
学生回答:在“池塘”里睡觉。
韩老师蹲在雨中,慢慢地让水从盆里流出来,在院子里形成了“小溪”,她指着“小溪”问:雨点落进“小溪”里干什么去了?
有个学生回答:在“小溪”里散步。
水流得越来越快了,韩老师指着水流问:雨点落进“江河”里干什么去了?
又有学生回答:在“江河”里奔跑。
韩老师把水倒在地上,成了一片“汪洋”,她问:雨点流进“海洋”里干什么?
又有一个学生回答:在“海洋”里跳跃。
韩老师回到楼道里,对同学们说:同学们真聪明,老师问什么你们都知道。
韩老师带同学们回到教室,她说: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刚才的情境,再读几遍课文。
学生一齐读课文。读完后韩老师问:小朋友们看一看,小雨点给我们带来几个生字呢?抄一抄,写一写,让小雨点看一看,是不是难住了我们?
……
韩老师雨中导课,这一幕非常让人感动,雨点的美妙,雨滴落在不同环境里的风采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谓用心独到,通俗而深入。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韩老师这堂课的秩序有点“乱”,不够“规范”,但是学生发言随心所欲,地点也由室内移到了室外,学生的情感很投入,思维很活跃,始终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活动,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谓形乱而神不乱,形散而课不散。
人们都热爱自然,熟悉自然,孩子更是爱亲近大自然,教师用大自然的景物、风光来导课,可以很快使学生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有一位音乐教师在教《田野在召唤》这首歌曲时,用雨声和风声进行导课,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上课了,老师亲切地问学生: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春天。
老师用轻柔的声音娓娓道来:是的,伴着破土而出的颗颗嫩芽,吹来柔和的阵阵春风,我们的面前飘着淡淡的花香,这就是春天。春天的细雨仿佛格外的多情,点点滴滴,淅淅沥沥,在春风中一阵接着一阵,有如一首悠长的歌,踏着动人的旋律随风起舞。听,这是什么声音?
老师用多媒体播放小雨的录音片段。学生静静地聆听着雨声,老师说:请大家自由地来模仿雨声。
一个同学说:我仿佛听到了雨滴在树叶上的声音,沙沙……
另一个同学说:我觉得那是一种很清脆的声音,滴滴,答答,滴滴答……
老师为学生的生动描绘而欣慰,她接着问:那么当小雨滴从屋檐上滴落下来时,声音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呢?
有的说应该唱得短促一点,有的说用有弹性的声音。老师对他们的回答一一肯定,然后说: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时高时低、时大时小充满节奏感的雨滴声吧!
老师唱出了一段旋律,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马上就把小雨滴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老师继续说:“我听到了小雨滴欢快地唱着歌,伴随着春姑娘轻柔的腰肢,把一阵柔和的春风吹进了我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春风拂面的感觉。
学生们演绎着春风,发出了一阵“呼……”的声音。接着,老师又提出了要求:“请同学们保持好U的口形,看着老师的手势来表现……
用春天的故事导课,虽然花去了一点时间,但弄清了歌曲旋律的高低走向,又让春风绵绵和春雨欢快的形象变得真实可感,音乐符号不再是呆板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音乐语言。这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提出的“奥尔夫元素性教学”,既从自然现象中发现音乐、提炼音乐,把音高、音色、和声具体化了,在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情境中,讲解音乐的内涵。
看了两个运用自然风光导课的案例,也许有人会认为,语文课、音乐课的内容大多与自然的关系很紧密,容易找到与之相结合的交点,对理科内容而言恐怕不那么容易运用,其实不然。人类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对自然界的发现,尤其是中小学的自然、物理、化学课,与自然界的联系都非常紧密,只要教师对导课不是持有“轻轻松松、信手拈来”的态度,而是经过辛勤的劳作来设计、编排,就会有出神入化的导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