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箴言
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孩子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斯宾塞(英国)
■悬念导课,跟着好奇心“跃动”
没有悬念就没有艺术。如果把教师授课视为语言的高级艺术,导课时的悬念就是唤起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的核心技巧。教师若能用口才把学生的心“悬”在高处,所讲的课就能落在“实”处。
我们都了解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把听众吸引在非听完不可的这个要害处。这个技巧被电视台运用到了极致,总是在最关键的高潮部分让剧情戛然而止——播广告,让你恨到咬牙切齿。这就是把悬念运用到绝处的艺术,教师如果能够认真研究这种艺术,学生对教学内容也一定会欲罢不能。
悬念导课就是运用生动传神的表情、惟妙惟肖的讲述,将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集中地演化成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适时地“抛”给学生。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要出乎人们的意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名师在设置悬念时往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使课堂教学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江苏某中学的化学教师汪德富的两个悬念导课,都很让人叫绝。
悬念导课1
在学习《碳的几种单质》一节时,汪老师对台下的学生说道:“同学们,今天我带了一把玻璃刀,有哪位同学愿意借给我一支铅笔用用呢?”前排的一个学生立即将一支铅笔递给汪老师。汪老师开始欲擒故纵,他一手举着玻璃刀说:“大家都知道玻璃刀非常锋利,只需轻轻一划,就能将一块玻璃一分为二。你们知道玻璃刀的刀口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台下的学生有的说是铜,有的说是铁,有的说是合金,有的说是一种特殊的材料。
汪老师举起铅笔问:“大家再看这支铅笔,你们知道铅笔芯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一个学生抢着回答:“石墨。”汪老师肯定说:“对,铅笔芯是用石墨做的,而玻璃刀的刀口则是用金刚石做的。”
“金刚石是什么?”学生们好奇地问道。
汪老师开始抖包袱,他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天然物质,而组成铅笔芯的石墨是最软的物质之一,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不会吧,如果真的是同一种元素组成的话,性质也应该相差无几,为什么一个这么硬,而另一个那么软呢?”台下的学生一个个露出疑惑不解的表情,看着汪老师,急着等他说出答案。
汪老师借机引出新课:“同学们想知道答案的话,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碳的几种单质。”
悬念导课2
在学习盐类的性质时,汪老师事先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不知名的溶液,一块小铜片,一根细铁丝。然后,他指着手中的铜片说:“同学们,你们中有哪位能在铜片上边画出一只小企鹅呢?”
同学们面面相觑,怎么可能?又不是一张白纸,除非用刀子在上边雕刻。
见学生不语,汪老师笑笑说:“下面大家看我的!”说着,他用一根细铁丝在杯子中的溶液里搅拌了一下,让铁丝上沾满溶液,然后在铜片上勾勾画画,几分钟后,一只憨态可掬的小企鹅就出现在学生面前了。
教室里发出了惊诧的欷歔声,有的同学喊道:“哇,真像我QQ聊天时的那只企鹅!”也有的同学急不可待地问:“老师,这是什么魔水?”
汪老师看着台下七嘴八舌的学生,说道:“大家安静了,想知道我用了什么魔水吗?现在我们一起解读魔水,学习盐类的性质,刚才用的魔水就是一种盐。”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样东西却具有共同性?看起来办不到的事却在汪老师手里变成了现实。于是,汪老师的课就在充满疑问,让人无法释手的氛围中开始了。
教学大纲没有要求教师在讲授碳的单质时一定要用实物来说明,也没有要求教师需要练得一手在铜板上画画的“绝活”。汪老师如果不是个精益求精的人,完全可以一句带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碳的几种单质,碳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被动接受这些概念。虽然这样讲课一点错都没有,但是学生的印象就仅限于这几行文字,而在头脑中却缺乏现实的例证。汪老师的课妙就妙在,他特意设置了导课的悬念,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疑问,生出诸多好奇,引导他们产生了进一步探究原因的思维要求,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研习、探讨。
那么,教师设置悬念导课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要在“巧”和“悬”上下工夫。“巧”,就是要求新、求异、求活,所设置悬念要在学生的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悬”,就是要让疑点突出、鲜明、耐人寻味,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教师要设置悬念后,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寻求答案,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灵敏性。此外,悬念导课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巧引课题。引入课题的悬念,要能提携全篇,窥一点而知全貌;还要用生动的语言,魔术师一般的巧妙形式,尽快使学生产生兴趣,进入情境,启动思维。
2巧指核心。教师要使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在教学的关键处,概念、观点、原理等。把教学的重点、知识的难点、学生的兴趣集中在一个点上,使它们在有效的聚合中,互相碰撞,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效果,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