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师导课,出语不凡全因思维“突变”(8)

好教师赢在好口才 作者:王一铭


 

师道箴言

唤起独创的欲望和对知识的喜悦,是教师的最高技巧。

——爱因斯坦(美国)

■新闻导课,在危言耸听中入境

好的开讲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导课语言犹如一位口才出众的导游引导游客寻幽探胜,要做到一言既出,兴趣昂然。教师导课时以新闻事件为噱头,只要选择得当,没有不成之理。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解读人的审美意识时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虽然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于它们的奇景;但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朱先生的这段论述阐释了人类普遍的心里特征:对新奇的事物,在审美上,有一种陌生化的幻觉美。教师在导课时要常常出新,带给学生喜出望外的陌生之感,他们便会调动起所有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浙江特级教师王崧舟运用新闻导课的案例可供教师参考。

王老师走进教室后对同学们说:“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同学们听说过吗?”学生回答:“听说过。”

王老师说:“《时代周刊》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这个人肯定是这一年全世界最优秀的人物。你们知道入选人物——安东尼·威廉斯吗?”学生回答:“不知道。”

王老师说:“不知道是正常的,知道是不正常的。(学生笑)大家知道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吧?”学生说:“知道。”

王老师解释说:安东尼·威廉斯是华盛顿市长,他带领当地人三年内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而入选。但是,有一年评选出的一位特殊的年度新闻人物,却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学生齐声回答:“想!”

王老师点击课件,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地球。”王老师继续问:“大家一定对‘地球’入选《时代周刊》年度新闻人物感到吃惊吧,谁能说说为什么?”

一个学生问道:“以前入选的都是人,那一年为什么选地球?”

另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假设地球是人,代表的是全球60亿人,而不是一个人?

王老师没有直接回答,提出了一个更大的疑问导入新课:《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我们一起在新课——“只有一个地球”里寻找答案。

王老师以“《时代周刊》新闻人物评选”为话题导课,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地球不是人,为什么要将它评为《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引发了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导课方式对学生来说肯定是陌生而新鲜的,学生会兴致勃勃地从字里行间中捕捉自己所关心的信息。

有个高中教师给一个班上观摩课,时间是刚上完一节体育课后的第四节,预备铃响过,教室里仍然很热闹,教师觉得他们很难马上安静下来,这时他灵机一动,决定用新闻事件来导课。

上课铃响了,这位教师走上讲台,还有学生在大声说话。这位教师突然大喊一声:“同学们!”略一停顿,用十分庄重的口气一字一句地说:“今天早晨,电视广播了一条极其悲惨的新闻!”学生们被这句话震住了,有个学生脱口而出:“啊,什么悲惨新闻?”教师用低沉的声音回答说:“山西有一个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几十个工人被困井底,生死未卜。”接着是一个较长的停顿。课堂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都注视着教师,急于想知道详情,这位教师说:“相关部门正在组织救援,具体情况电视里会有跟踪报道。这个情况与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些类似。”他停顿一下,说:“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03页,今天我们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说完开始板书课题。

教师讲出的一条新闻霎时扭转了课堂的混乱局面,并且营造出了十分符合教学内容的课堂气氛,导课取得了良好效果。

新闻的新奇性、及时性,对人有强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人命关天的新闻,更能让人马上把心悬起来等待下文。用这样的新闻导课,自然能让学生马上集中注意力,进入新闻事件所营造出的课堂情境。当然,新闻话题的建构,要贴近教学内容,切忌一味求新,偏离教学内容,或者新闻所带来的气氛与教学需要的情境不相符,都会对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新闻”不仅仅适用于语文课的导课,教师只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切合的新闻事件,各科教师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现在媒体很发达,电视、网络可以把世界各地的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我们,政治新闻、财经新闻、军事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应有尽有,为教师的引用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