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讲授口才,课堂上的“十八般武艺”(7)

好教师赢在好口才 作者:王一铭


 

师道箴言

学习是需要创造的,有创造才有兴趣可言。作为教师,就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真正从创造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师生间一系列活动,这样才能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原田(日本)

■课堂上引入“论辩”,让学生自己求真

论辩是口才的高级形式。一个人在各种论辩中能击败对方,说明他思维敏捷,善于分析、判断和推理。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论辩这种形式,无疑会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通过论辩“明确”的知识点,学生会记得更牢,并能举一反三地加以运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这既关系到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最成功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数学这门学科,其知识内容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等显著特点,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学习数学时感到枯燥乏味,索然无趣,学而生厌。作为一名称职的数学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丰富生动、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变难懂的知识为易懂的知识,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内在动机。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数学室主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教学设计十分精妙,令人耳目一新。

吴老师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时,简述完分数的产生及概念后,为巩固对概念的理解,让同学们对分数概念中的“平均分”加强认识,设计了一道判断题:“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1/2。”针对这道题,学生的回答截然不同,吴老师没有简单作出评判,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

吴老师说:“认为这道题正确的同学请到我的左边排好队,认为是错误的请到我的右边排好队。”于是全班学生走到台上,分成左右两队,但还是争论不休。

吴老师这样安排了这场辩论,他说:“现在我们把认为正确的队作为正方,认为错误的队作为反方。正反方同学各推选出两名代表,向对方说明理由。

按照老师的要求,正方选出两名学生,吴老师给他们一张圆纸片。一名学生从中间对折,撕开,拿出一片反问反方:“我们把这张纸片分成两份,这其中的一份难道不占它的1/2吗?”

反方同学沉不住气了,急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吴正宪也给了反方两名代表一张圆纸片。反方学生把圆纸片撕成大小不等的两片,拿出一片,向正方学生示意:“我们也把圆纸片分成两份,这一小片难道是占整个圆纸片的1/2吗?”

在两队僵持不下时,吴老师像辩论会的评委那样,指挥说:“认为对方正确的同学,可以站到对方的队伍里去。”正方大多数同学站到了反方那边,但还有两名同学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

吴老师问这两名学生:“你们不服气,还有什么理由,请讲一讲?”

这两个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分法后说:“这道判断题是‘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1/2。’我们把圆纸片平均分成两份了,难道不占1/2吗?”

这时一个反方的代表也在出示了自己的分法后反问:“你们是平均分成两片,可是题目并没有说是平均分呀!难道我们不是分成两片吗?你们说,这一小片难道占整个纸片的1/2吗?”

吴老师这时解释说:“看来是否是‘平均分’确实很关键,能不能占1/2要看是否把圆纸片‘平均分’了。刚才辩论中,反方抓住了题目是否‘平均分’这个关健点,一举攻破了正方的观点,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因此,老师要感谢你们。”反方学生齐声说:“不用谢。”吴老师向反方同学鞠躬,并请反方同学回到座位上,随后又转向正方同学,握住正方最后两名学生的手说:“老师也感谢你们,正因为你们提供了错误的判断,才使得大家对出错的原因有了分析,对分数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师也谢谢你们!”全体同学都笑了。

论辩是参与双方用理由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揭露对方观点是错误的,以便取得共同认识的一种语言交流的过程。吴老师设计的这场关于“分数”的论辩,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论辩明白“平均分”这个基础条件对于“分数”的重要性;通过论辩将思索权和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迫使学生在唇枪舌剑中明晰事理,这比起简单的强制灌输要高明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吴老师的论题非常有技巧性,他把“平均分”埋在“所撕的纸片是否是1/2”这一选项的背后,故意设计了这个思维的“黑洞”,不管是反方还是正方都要落入这个“黑洞”,从而清楚“平均分”是必要条件。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吴老师在学生的意见发生分歧时,并没有简单地作出判决,指出谁对谁错,而是随机生成,创设组织了一场“辩论会”。这就要求学生势必要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去揭露对方的矛盾,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这个过程本身也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原本教师苦口婆心地强调却屡不见效的抽象概念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接受,并印象深刻。

“真理越辩越明”,学生不仅在辩论中明确认识、激活了思想的火花,也使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可谓是一石三鸟。

在论辩结束后,吴老师及时作出了评价,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关怀的重要一环,尤其对于“败方”的同学,作了适当的安慰和鼓励,不挫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使课堂有了较浓厚的人文关怀的氛围,不失名师风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