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欲擒故纵,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8)

好教师赢在好口才 作者:王一铭


 

师道箴言

为了使一个青年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他自己的看法,而不能硬要他采取我们的看法。

——卢梭(法国)

■质疑音乐的迷雾,教师“误导”思维的浪花

模糊语言是教师口才中的一种特殊的技巧。教师利用模糊语言不具体、不稳定、不精确、不清晰的特点,给学生留下空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突破传统教学语言的“精确性”所产生的弊端,是实现教学科学艺术化的一种体现。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比较注重互动形式与互动能力。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提问要问得有价值、有广度、有深度,还要能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动力和回答的愿望。教师提问,不宜问尽,有的问题应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去问。对学生问题中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质疑;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分析、理解提高学生互动兴趣和互动能力。

语文教师夏昆,在语文课上用音乐给学生设计理解诗歌的“迷雾”,又通过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破雾”,在学生不断质疑音乐与诗歌基调不相符的过程中讲解“课文”、学习音乐知识。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使学生受益匪浅。

上课了,夏昆老师把电脑放在讲台上,对同学们说:“《再别康桥》是一首很美的诗,老师今天为大家安排配乐朗诵。”说完开始往光驱里放光碟。同学们听说老师要放音乐了,马上像小学生一样把书摆在桌上,跃跃欲试。

暴风骤雨般的鼓声和强劲的电吉他声响起,声音马上占据了整个教室,重金属摇滚震耳欲聋。学生脸色由兴奋变为惊奇再变为狐疑,有些不知所措。

夏老站在讲台上微笑着说:“请大家开始朗读。”学生苦笑着说:“这样的音乐,没法读呀。”

“怎么没法读?”夏老师故作无辜,“这是排行榜上最有名的曲子之一。怎么,你们不懂摇滚?”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这首曲子太快了!与诗的语势、语调不相符。”

“哦。”夏老师装作恍然大悟地说:“那么,你们认为这首诗是慢读的,对吗?”学生回答:“对。”

夏老师又问:“为什么?给我一个理由,请从文本中找出这首诗应该读得慢的原因。”学生们开始翻书寻找。

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诗歌开头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所以应该轻一点,这支曲子太闹太吵了。”

另一个同学说:“结尾是‘悄悄的我走了’,说明应该是悄悄的,也要读得慢一点。”

还有一个学生说:“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意境很美,也应该配舒缓、优美的音乐。”

夏老师点头说:“哦,看来摇滚,尤其是重金属摇滚不太适合这首诗。那么,换这一首,大家看看怎么样?”夏老师打开另外一个音乐文件,管弦乐队演奏的是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乐曲刚刚响起,有的同学的脸上又露出了难以接受的表情,不解地摇头。

夏老师做出迷惑的表情说:“刚才是摇滚,你们可以说是愤青的曲子,现在这首是施特劳斯的名作,表现的是春天来了,人们对美丽自然的赞美和歌颂。这可是世界名曲啊,怎么?你们连这样的曲子都不喜欢?”有个学生马上辩白,“不是不喜欢,是这首曲子拿来配这首诗的朗诵也不合适。”

夏老师再次作无辜状:“古典名曲你们都觉得不合适?为什么?”学生说:“这首曲子太欢快了,诗却是有些哀伤的。”

夏老师转入对教学内容提问:“你怎么知道是哀伤的?”

学生说:“作者离开母校了,所以有些忧伤。倒数第二节‘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里的‘沉默’我认为表现出了一些哀伤。”又一个学生说:“第二节的‘河畔的金柳’,我也觉得有些哀伤的样子。”

夏老师问:“为什么是金柳呢?”学生说:“因为有夕阳的照射。”

夏老师进一步引导:“夕阳西下,那么徐志摩是不是也‘断肠人在天涯’呢?”

学生纷纷摇头说:“不是”。

夏老师再进行深一步的引导:“那么,徐志摩这里的忧愁和一首歌《送别》里的忧愁是一样的吗?”夏老师随口唱道:“长亭外、古道边……”

学生说:“不一样。马致远的忧愁是悲凉迷茫,而徐志摩的忧愁是淡淡的忧愁。”

夏老师附和说:“我表示同意。徐志摩虽然是再次离开母校,但是忧愁不是呼天抢地的痛苦,也不是前途未卜的迷茫悲凉,而是唯美而优雅的淡淡的哀愁。”

课文分析进行到这里,夏老师认为要对诗的前半部分有个整体的疏理,就说:“那么,我们试着来把前四节朗读一下。”夏老师抬起头之后,学生朗读了一遍。

同学们读完后,夏老师又打开一个音乐文件,弦乐队齐奏,表现危机四伏的音乐氛围,学生又开始面面相觑,他们知道,老师又给他们设迷局了,开始笑了起来。

夏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瓦格纳《女武神》”几个字。有个同学说:“这首曲子太激昂有力了。”

夏老师问:“那么这首诗不激昂吗?”学生回答:“不激昂。”

夏老师又开始引导:“再给我一个理由,好吗?”

学生纷纷回答:“第二节里面的‘金柳’‘新娘’‘波光’‘艳影’,这些词也表现了柔美的感觉。”“第三节里的‘青符’‘柔波’‘水草’这些意象给人感觉就是柔美的,还有‘油油的’‘招摇’这些词也表现了一种柔美的意境。”“还有第四节的‘清泉’‘天上的虹’‘浮藻’‘梦’这些意象,感觉也是柔美的。”

夏老师总结说:“大家说得的确有道理。瓦格纳的《女武神》其实更像一首军歌,表现的是阳刚之美,而这首诗的美是阳刚的吗?”

学生回答:“不,是阴柔的美。”。

夏老师微笑着称赞学生:“看来大家的音乐鉴赏水准大大出乎我的预料,这使我对自己的音乐水平都发生怀疑了。”随后进行了总结:“三首曲子都被大家否决了,第一首太快、太强,而这首诗是轻柔舒缓的;第二首太欢快,这首诗却包含着淡淡的哀愁;第三首太激昂、太阳刚,而这首诗是轻柔舒缓,有些阴柔美的。那么,大家再看看这首,你们看下面的这首能不能当背景音乐。”

夏老师打开最后一个音乐文件,轻柔舒缓的吉他声响起,夏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曲子的名字:卡伐蒂娜。乐曲的声音不大,但是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夏老师轻声问:“这首可以吗?”

学生点头。夏老师说:“那么,大家轻轻地读吧。”学生笑了,翻开书开始轻轻朗读全诗。

有位美国的语文教师曾说:“如果教师能够使学生将他们所看到和所听到的东西摆脱事物一时的使用价值以及世俗意义,那么学生们就可以接触到他们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事物的形状、质量、色彩的明暗和音调、音色。为了做到这一点,美国语文教师特别重视对学生审美的观察和想象力的培养。他们认为,观察影响着我们所见东西的构造,想象改造着我们所观察的东西。”

夏老师通过与学生一起寻找“音乐与诗的结合点”来解读诗歌、品鉴音乐,不仅明确了诗的写作特点,同时还让学生增长了音乐知识。这种学科间的纵横驰骋,考验着教师的素质与综合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新思路,也是很多教师探讨的方向。但是,既然是探讨之中,就会出现一些偏颇,据媒体报道,有些教师在引入音乐、表演、手工活动时,出现了两层皮的现象,就是引入的内容与课程结合得不紧密,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增强情境设计、深入开发就显得尤其重要,夏昆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