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说同样的语言,却无法沟通?
几天前,我的一位朋友感慨:不知该如何与下属沟通?因为几个月前,公司在租借的场地办展览时,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哭笑不得。
那天,他发现用来拍摄展销会实况的数码相机没有电池,就派公司的一位新人去买电池。
“你去对面的小超市买一块数码相机的电池好吗?”
“好,没问题。”下属微笑着就去了。
但是,大约十分钟后……他却两手空空地回来了。
“电池呢?”
“那家小超市不卖电池,所以没买到。”
“那你怎么不去别家找找,或许其他小店里有呢?”
“您刚才并没有说去‘别家找找’啊。”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的朋友呆住了:这是不言而喻的常识吧。
现在,这种“无法沟通的情形”在职场上随处可见。遇到这种事,上司一般会生气地说“这点事都办不好,要你有什么用”或者“你倒是很听话啊”。但是,这种训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那么,上司到底该怎么办呢?简而言之,领导者必须意识到“对方和自己是不同的”,因此,与下属之间的交流就必须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
近几年来,很多人开始重视一种说服别人的交流能力,即逻辑思辨力。逻辑思辨力已经被视为一个商务人士必备的基本素质,在表达个人主张时要力争做到条理清晰、一丝不乱。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逐渐意识到:如果交流中只剩逻辑,事情反而没那么顺利,比如以下几种情况。
·不管怎样表达“真理”,下属就是不为所动。
·尽管Power Point中的数据和图像很详尽,讲解也近乎完美,老板和同事还是不明白。
·产品说明非常简单易懂,却无法获得顾客的认可。
为什么完美无缺的逻辑会行之无效?原因之一就是:商务活动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人类是有情感的。如果让“真理”高出“情感”,那就必须放低“情感”这种人类非常重要的内心活动。然而,一旦情感说“不”,人们就不愿意采取行动。
在企业中,上司和下属的关系也是如此。不管上司多么有理有据、义正辞严,如果他在谈话中没有顾及下属的心情,没有构建起下属对他的信赖,追随者将寥寥无几。作为管理者,为了更好地左右他人,让别人心甘情愿为自己效力,能否从情感层面找到一种让人接受的方法就十分关键。因此,能否让下属与自己产生共鸣,就成为重中之重。
在新事物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都不相同。想办法在众多不同之中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加深彼此的交流和理解,显得非常重要。本书的目的,正是旨在强化“与人沟通,使之为我效劳”这种交流能力。而我之所以对“让他人为我效劳的交流方式”产生兴趣,并以此为对象展开工作,是有渊源的,这和我多年的职业生涯有着深厚的关系。
大学毕业后,我就进入电视台,至今从事播音工作11年。同时,我还兼任记者,几乎每天都得去现场取材,然后撰写新闻稿。
或许,一提到播音员,大家想到的就是“流利地传达和叙述”,但实际上,我们的工作并没有这么简单。比如说,在新闻策划取材过程中,我必须事先通过电话或者面谈让受访对象明白策划目的,如果得不到受访对象的认可,此策划就无法进行。另外,现场采访时如果得不到受访对象信赖,采访也会陷入僵局。
我在兼任制片人时,还必须与摄影师沟通,告诉他我所希望的视频拍摄角度,一边协商,一边进行拍摄,这很重要。
再次,从采访结束返回单位再到播放,时间间隔非常之短。在这段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对原稿进行总结,依赖很多工作人员进行素材的非线编辑,做必要的资料处理等工作。所有相关的工作都必须在频繁的交流中同时开展,任何一个环节进展不顺,都会导致无法将最优质的新闻报道呈现给观众。
换句话说,新闻主播必须具备让人心情愉悦的交流能力,否则就无法顺利展开工作。而且,此工作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流能力。我深切地感受到“让别人为我效劳的交流方式”的重要性。同时,我还被“传达性”、“可能性“和“自发性”等相关概念深深吸引住。因此,我辞去了主播工作,跳槽到一家专业咨询公司,这家公司专门针对上市企业的经理们进行指导和培训。
就这样,在播音员和指导教练员的职业生涯中,我接触了各式各样的领导者,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发现了一个这样的事实:能很好地左右他人,并能激发他人为自己效劳的领导都拥有这样的特性——他们不仅拥有出色的业务才能,而且还非常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能很好地和下属和同事交流。
在建立信赖关系时,不仅要和对方产生共鸣,更要让对方与自己产生共鸣。这种“共同语言”就像一台强有力的转化器,即使对方是个爱钻牛角尖的一根筋,也能很快理解你。
在我刚发现这一奥秘时,全身像触电般颤抖。为什么呢?因为早在10年前,我就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得知:向听众传达自我意见时,“共感”能事半功倍!
在播音和指导员职业生涯中,我发掘出了很多让别人为我效力的秘密武器。那么,领导者如何才能激发他人产生预期的情感共鸣并付诸实践呢?我在本书中将具体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使之形成体系,希望它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本书不仅包含了我在播音生涯中实践总结出的训练方法,也包含了大量在企业家和演讲专家等领导层成功实践过的训练方法。
利用“共感”使他人为自己效力有三大前提,第一章便对“收服人心的三大武器”进行了总结归纳。第二章阐述了“让他人为我效劳的交流方式”的三大要素之一:创造共感的“故事”。接着,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阐述了激发共感的“呈现”方式和“会话反射神经”。第五章为本书总结,围绕“故事”、“呈现”、“会话反射神经”这三大要素,以实践为目的,论述利用“共感”使他人为我效力这一交流方式需要注意的几项问题。
如果您在阅读完本书后,愿意尝试书中的方法与人沟通,我将深感欣慰。
但是,让本书的读者怦然心动,才是我最想达成的使命。菅
原美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