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信赖,才能产生“共感”
这章内容将围绕激发“共感”的“呈现”进行讲述。它将告诉我们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掌握什么样的视点,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构建良好的信赖关系。
信赖源于何处?要激发信赖就必须满足3个要素。
① 说话人的话可信
② 他的言行一致
③ 保持一贯性
被称为“经营之父”的彼得?德鲁克认为优秀的领导者要“获得大家的信任”。没有人会跟随不值得信任的领导。有意思的是,被信赖并不一定等同于被大家所喜欢。领导者人品虽好,但是不被信赖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另外,智囊团代表、多摩大学(日本私立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田坂广志(他曾就经营的本质出版了多本著作,并就这一主题做了多次演讲)曾在演讲时说过:“领导者讲的东西必须是自己内心所坚信的。”这指的是表情坚定、不说谎、做人正直。
换句话说就是,言行必须一致。当言行的轴心丝毫不含糊时,就能获得对方的信任。
大企业的领导者使用故事的理由就在此。因此,领导者在讲述自己的个人经历时,必须要考虑到教育意义,以及怎样将个人的经验和教训与公司的理念和价值观结合起来,并形成连贯的故事。只有这样,他们的信念和热情才能变成打动人心的语言,抓住成员的内心,并构建起信赖关系。
平时,下属总注视着领导者的一举一动。只要满足这三个条件的行动越多,下属就会越来越信赖领导者,同时自然而然地产生“按他的话试试”的想法。
另外,成员们也可以从领导者讲话时的表情、态度、语气等方面来判断他的认真度。
我的一位朋友为了能够尽早获得小组成员们的信任,认真地执行着“一旦和成员们约定好,就必须说到做到,无论约定是多么微不足道”。
比如他和下属约定“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办公室,和每位下属打招呼”。约定宣布以后,他果真遵守了。于是,他很快获得了下属的信任。因为他的行动符合了以上三个条件。
锻炼“呈现力”,提升自己的信赖指数
信赖是从日常行为中累积而来的,但是它也可以从瞬间的判断中得来——那就是“呈现力”。我在给企业研修者和经营者作讲座时,也曾讲过“锻炼呈现力的方法”。
所谓的呈现就是讲话人的“存在”。虽然有点抽象,但是“存在”所指的是讲话人给人的整体印象。比如,我们觉得某人堂堂正正,或觉得他是好人时,肯定是目睹了什么才作出这样的判断。
在评价讲话人的“存在”时,有两个重点。
① 语言信息——讲话人传递出的信息内容和意思
② 非语言信息——讲话人的态度、表情、音调的大小和频率
在和别人说话时候,必须将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同时传达给对方。
根据这一综合信息人们会对讲话人的“存在”作出判断,这种“存在”直接决定着讲话人能不能获得听众的信赖。
比如,下属在向上司报告工作的时候,上司依然埋头于自己工作之中,随便说一句:“我听着呢,说吧。”不管这句话有没有恶意,下属都能感觉到上司的“存在”!
即使传达的是同一件事情,语气欢快的人和语调阴沉的人,获得的评价都会不同。另外,如果讲述的内容本身不正确、不符合逻辑,但讲话人的表情、态度、音调等很明快、舒服,他又会获得怎样的评价呢?
语言和非语言这两个呈现要素,都会影响着“信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