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第一节 明代杭州梅花的衰落与复兴(1)

西湖寻梅 作者:政协杭州市西湖区委员会


一、灵峰梅之滥觞

说灵峰梅的源头,还要从九里松至天竺一路的梅花说起。编撰于万历七年(1579)《万历杭州府志》卷三二记载杭州的物产云:"梅:种类甚多,惟绿萼者结实甚佳。西湖之梅以孤山为奇绝,然迩来颇不甚多,惟九里松抵天竺一路几万梅,俗称梅园。他处虽繁,皆莫逾此。"《万历钱塘县志》云:"梅花天竺为最盛,有千叶梅、重台梅。"从这两条记载看,万历以前,杭州的梅花的确衰败了,具有标志意义的孤山梅竟不多,然而奇怪的是不知何时起九里松至天竺一带一下子竟会有几万株梅花,规模之大,令人吃惊,不应称为"梅园",而应称为"梅海"。万历七年具有如此规模,那么由此上推隆庆乃至嘉靖年间,这里的梅花就应很有规模了。让人费解的是关于这里梅花的记载并不是很多,晚明张景元《九里松小记》、《上天竺小记》言及此地松篁,独不及梅。

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快雪堂主冯梦祯写《西山看梅记》。提到西山何氏园,文云:"西山数何氏园。园去横春桥甚近,梅数百,树根、干俱奇古,余所最喜,游必至焉。"据《武林旧事》卷五:"横春桥本名横冲桥。"又据《西湖游览志》卷一?誘:"行春桥乃横冲桥也……其南为黄泥岭。"可以断定何氏园就在今天植物园一带,此处为西山梅花最盛处,是九里松至天竺一路梅花中的代表。此外,《西山看梅记》还提及上天竺有"大梅二株,可合抱",这两株大梅可与何氏园中根、干俱奇古的梅树一并视为西山梅最吸引人之所在。灵峰梅真正开始有些名气,要等到清道光年间,由于何氏园地近灵峰,视其为灵峰梅之滥觞可也。

二、西溪梅的崛起

西溪梅自古有之。宋高宗时辟辇道,"斥为皋壤。沟塍鳞次,耕渔栉比,兼饶梅、竹、茶、笋,而香雪十八里,遂成佳话"。释大善《西溪百咏》卷上又说:"古福胜:在西溪安乐山下,石晋天福间建。至赵宋时有僧渊本澄中兴,读书好友,绕寺栽梅。高士迈子山尝题其院,有'野涧飘来兰气合,家山梦去雪标清'之句,故有福胜梅花之目。"可见,宋代西溪的梅花已小有名气。

但后来西溪的梅逐渐衰落,《万历杭州府志》卷二?誘提及法华山的物产时说:"松竹、杨梅、茶笋之盛,法华为最",也未提及梅花。但不久之后,冯梦祯在《西山看梅记》中就说:"武林梅花最盛者,法华山,上下十里如雪。其次西山。"法华山的梅花迅速超过了规模庞大的西山梅,成为武林之最。所以,万历年间是西溪梅花突然崛起的时期。此后,有关西溪梅花的诗词文章大量增加,盛极一时。

万历以来,西溪梅的兴起是寺庙、文人、土著居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据程杰统计,西溪共有四十五处梅花景点,其中二十处属于寺院产业,十三处为文人的山庄别业,十二处为土著居民所经营。

三、孤山补梅

杭州梅花之盛,以孤山为首功。孤山梅又以宋代为最盛,宋亡至明万历年间,仅余谦的补种有些规模,至明初,这些梅花已经所剩无几。但明人的风雅是元人所不能比的。明人对孤山的营建是继元人而起。入明以后,元人陈子安营建的巢居阁、放鹤亭等皆已毁圮。于是有明佥事杭淮重建放鹤亭,后被毁,嘉靖钱塘令王钺又重建,又毁,崇祯时崔使君又重建,陈继儒为之记。元江浙儒学提举余谦所筑梅轩,明钱塘令赵渊重建,工部主事龚沆、员外郎韩绅又重建。而杭守胡濬则重修了处士墓。

明代孤山最值一书的是孤山补梅之事。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总理织造,凡上方赐予,悉输为湖山之助,他在孤山补种梅花三百六十株。天启年间,这些梅花又败落殆尽,"和靖故址,今悉编篱插棘",于是便有王道士欲种梅千树?譼?訛。其后,张鼒(侗初)与同社诸君子种梅孤山。崇祯末年,汪汝谦等亦曾于孤山补梅。而张岱于孤山补梅千树,应该是明清之际规模最大的一次补梅。这几次补梅时间间隔并不是很长,说明明代孤山的气候土壤环境已经不是十分有利于梅的自然存活。孤山补梅不易,补梅人虽屡受挫折,但仍努力维系着孤山独有的风雅气韵。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西湖梅花复兴的原因

与宋代赏梅之风兴盛一样,明代中后期西湖赏梅之风的复兴,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一、逃避现实的迫害

明代的知识分子虽比元代有更多的入仕机会,也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但与宋代相比,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却险恶得多。明代自开国皇帝朱元璋至末代皇帝朱由检,他们的能力姑且不论,其中的很多人要么暴戾,要么多疑,要么荒唐。尤其是明代独有的"廷杖",辱士尤甚。

自明初方孝孺至明末东林党,有明一代的士大夫经常如行走于刀锋箭镝之间,以"泠风热血,洗涤乾坤",在青史上留下悲壮惨烈的血痕。很多人将嘉靖年间的"大礼议"视为明代士风的一个转折点。"大礼议"是明代士权与皇权规模最大也是最惨烈的一次抗争,结果不仅有很多官僚当场毙命于廷杖之下,还有更多的人遭到罢职、贬官、流放。虽然此后热衷于仕途经济的知识分子依然很多,但嘉靖年间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士人的归隐倾向越来越明显。许多士大夫开始将关注点从庙堂转向山林,从自我约束转向自我认知与精神解放,避世高隐和高品位的燕闲游赏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这种价值取向在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江南一带尤为显著。这是中晚明杭州赏梅之风复兴的一个因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