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比小岗村早22年(1)

中国模范生 作者:胡宏伟


1998年7月27日,温州永嘉县上塘镇,"纪念永嘉农村包产到户42周年"会场。

原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带着浓重的山西口音的致辞,穿越42年的时空,仍在会场久久回响:"今天,历史出了头了,它出来作证,也告诉永嘉的同志们,1956年的那次行动是正确的,是必要的,是值得肯定的。永嘉县是我们中国包产到户的先驱者。"

然而,有一位最重要的被邀请者却缺席了。他已经永远地伫立在了历史的那一端。

他,就是李云河,42年前任职永嘉县委主管农业的副书记,是当年永嘉包产到户的直接领导者、实践者,在这次纪念会召开前20天因患肝癌离世。7月3日,自知来日无多的李云河在病榻上口授了原拟赴会永嘉的发言提纲,他说:"几十年农村工作的经验,中国要稳住,农村是基础;不到户农村稳不住,'包'字是基础……从理论上看'包'字很简单,但是我们党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作为纪念会的特殊代表,李云河的妻子包于凤手捧骨灰盒来到永嘉。在清澈如水晶般的楠溪江畔,包于凤将李云河轻轻送回了那片大山,也为他执著的梦想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78年11月24日夜晚,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代表悄悄齐聚于社员严立华家的一间草屋,神色极为严峻地写下了一纸契约,全文如下:

我们分田到户  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此后能干  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  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  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作为中国当代史的珍贵文物,这份摁满血红手印的生死契约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号为GB54563。杜润生在其回忆录中认为,这个惊天动地的故事,经调查细节上虽有出入,但流传却甚广,生动反映了中国农民为实行包产到户甘冒风险的巨大决心。

中国改革开放本身是一部旷无前人的伟大传奇。虽然细节尚可推敲,但正由于其令人赞叹的传奇色彩,小岗故事已被官方高调定格为大包干改革创举的公认"摇篮"并得以载入史册。

然而,毫无疑问,1956年首倡包产到户的永嘉实践,比小岗人的传奇早了整整22年。

陈康瑾在其报告文学《他没有在旋涡中沉沦》中,为我们记录了那沉重的历史一页。

1956年2月下旬,永嘉县第一个集体农庄高级社--潘桥集体农庄呱呱坠地。在此前后,"小脚女人"和"右倾保守"思想在各地受到严厉批判,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集体化改造突飞猛进。打土豪、分天地的喜悦尚未散尽,初级社、高级社又纷纷从天而降。

一夜进入社会主义,举国欢腾。

狂热,替代不了生产力发展必须遵循的铁律。在永嘉农庄,甚至在全国农村,"干部乱派工,社员磨洋工,上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等问题很快浮出水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