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宇正好与杨木水相反,他是个出身地主家庭、清瘦斯文的小秀才。
急欲改造自我灵魂的陈新宇曾经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创造美好的新世界中。1955年9月16日,他以《我爱农村》为题,撰文投书《浙江日报》。他大声地欢呼:"我爱农村,我回到农村来了。亲爱的、熟悉的农友们,我将随你们一道前进,直到把我们的合作社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农庄!在我们肥沃的土地上建立起美满幸福的乐园。"
乡村凋敝的现实生活却是冰冷的,小知识分子的率真和不成熟又让他蠢蠢欲动了。1961年6月,从理想国度中慢慢冷静下来的陈新宇根据自己下放劳动时调查所得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关于当前农村阶级分析问题》和《关于包产到户问题》两篇文章,从阶级分析的角度阐述了实行包产到户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自我斗争了整整两天两夜之后,陈新宇最终将文章分别抄寄中共中央和《人民日报》。也许是出于对自己地主家庭成分的天然警觉,他从此下定决心:疏远一切亲友,不谈恋爱,坚持独身,不株连他人。"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因此斥责陈新宇是"彻头彻尾的单干"--不仅是"单干理论家",提倡农民单干,而且居然要终身单身。
这还不算,随后的一年间,陈新宇接连给《人民日报》发去8封读者来信,辩论的话题都是包产到户。当时,中央高层对包产到户仍持"糟得很"与"好得很"两种观点,毛泽东则暂时保持沉默。于是,1962年6月前后,《人民日报》在内部刊物《读者来信》中几次刊发过陈新宇的来信,共汇给他稿费25.5元。陈新宇用这些钱买了稿纸,还买了几十斤桃子,得意地与同事分享。
很快,陈新宇就发现这桃子绝不是那么好吃的,吃了也照样得吐出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第一个被揪出来游街示众,共计揪斗120次,抄家7次,监禁32天。1969年12月22日,新昌县革委会人保组以审字第146号文件判决:"以右派分子论处,开除公职,管制3年。"
陈新宇被连夜押送到农场进行劳动改造。他记得,那天正值冬至。冷,寒心刺骨的冷。
最后,再交代一下两个半"单干理论家"的后世今生。
--冯志来的晚年算是最幸运的。1983年10月,中共瑞安县委发出349号文件,为其错划右派彻底平反。在老家义乌,他成了被再度发掘出来的有价值的"出土文物"。冯志来被调入县经济研究中心,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崛起贡献力量。他还先后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县政协常委,最终在县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的职位上光荣退休,衔正科级。1993年和1998年,当时还在新华社做记者的我曾两次采访过冯志来,他向我赠送了一本由自己的10余篇有关振兴义乌经济的论文集结而成的小册子,书名叫《兴市边鼓集》。
--杨木水大难不死。1971年"九一三"林彪出逃,命丧蒙古国温都尔汗。因攻击"林副统帅"而被加判死罪的他侥幸免于一死。1975年,服刑满10年的杨木水出狱,1978年摘掉反革命帽子,从此游走江湖,当起了草药郎中。说来也是有福,在上海走方卖药期间,他结识了一位以卖鸡蛋为生的江苏淮阴姑娘,姓刘,年方18。小女子自愿拜杨木水为师,帮他一起卖药,并日久生情。51岁那年,杨木水与比自己小20多岁的刘姑娘拜了天地,育有一子。2001年,杨木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