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向经济学研究(7)

茅于轼:无悔的历程 作者:茅于轼


我在澳大利亚最初住在学校专给客座教授准备的公寓,管吃管住,但较贵。条件虽然很好,但是我觉得不合算,更不自由,所以决定搬出来,找了一家房东,经过简单的沟通就定下了。地址是:15#,Holmes Street,Toowong。房东叫Lucas Alice Rose。这是一位二房东,是一个单身母亲,带着一个5岁的女儿。她没有工作,靠政府的救济金和出租房屋维生,她还为客户熨烫衣服赚点钱,应该说生活还过得去。但是她不大会过日子,常常入不敷出,靠借钱过日子。后来我搬走了,和中国留学生住在一起。她欠我的押金拖了好几个月才付清。2008年我再次去澳大利亚旅游,特地到这所房子忆旧。不想房子已经拆掉,什么痕迹也没留下。我深感沧海桑田,过去的东西已经过去,再也回不来了。

后来我和中国留学生住在一起,房租很便宜,而且能得到许多中国人所需要的信息。这些留学生都是已经来澳多年,有了一定收入的人。新来的访问学者收入很低,他们另外住在条件较差的地方,也没有长远打算,所以比较脏乱。有些访问学者忙于打工赚钱,好在出国访问没有硬指标,上不上班没人管,于是天天找打工的机会。20世纪90年代国内教授的待遇还很低,在国外有赚钱的机会是不会错过的。现在情况又不同了,国内的待遇不低,出国也不至于靠打工赚钱。我住的地方离学校有3公里远。可以坐公共汽车,票价倒不贵,但是行车间隔很长,要凑它的时刻表,所以很不方便。后来我找到一条近路,走路半个多小时。这条路的两边都是优美的住宅,门口种满花草,非常漂亮,赏心悦目,这是我看到过最美的住宅区。

在澳大利亚半年多,是我一生中特别值得纪念的一段时间。首先是因为我在西方的市场环境中挣钱谋生。其次我结识了澳大利亚的教授和学生(其中有一名学生后来来中国做生意)。最后,澳大利亚的美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2008年我再次去澳大利亚旅游。这次是跟我太太一起去的。可惜时间太短,没有充分回味、重温旧梦。

学术总结

我原来是学理工的,我所受的基本训练是在理工方面。我所学的力学、电学、热力学、数学都认真地下过工夫,可以说是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的基础很差。许多经典著作我都没看过,比如《国富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资本论》都没有认真读过,更不用说洛克、康德、罗素、弗洛伊德、韦伯、柏拉图、培根、黑格尔的著作。我的国学基础也只限于《论语》、《古文观止》中的十几篇,加上零零碎碎的《史记》、《孟子》等。这就是我的全部家当。所以我在文章中极少引经据典。反过来说,我的知识不是抄袭之作,不是食古不化,更不是贩卖外国的原著,这些恶名都安不到我的头上。

我能取得学术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和结交的朋友有关。我们互相交流,彼此得益。其中主要有王国乡、杨小凯、宋国青、张维迎、盛洪等人。铁道部门的工作,也让我终身受益,让我弄懂很多问题。例如:

1.车辆阻力试验。搞明白了各种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阻力。重车的阻力在低速时约为每吨1?郾5公斤,高速时为3至5公斤,以速度而定。

2.蒸汽机车牵引动力试验,做了各种机车在不同的速度和负荷下的热力学性能试验,包括牵引力、煤耗、热效率。

3.分析了牵引热工试验的误差。每次试验有上万个收据,每个数据都存在误差。这些误差如何影响最终结果,给出结果的误差范围。分析中要用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

4.蒸汽机车的动态牵引热工性能。我发现机车的静态性能不同于动态的性能。讨论了两者的区别,形成的原因,给出了分析方法。

5.铁路安全的概率论分析。那时候铁道部没有人用概率论来分析行车事故,完全用经验方法对付事故,缺乏科学性。我的论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6.列车牵引的能量方程及其应用。我用力学原理推导出列车牵引的能量方程,并证明了国际上用均衡速度法计算行车时分的结果恒偏大,纠正了沿用了几十年的计算运转时分的方法。这篇论文中用到了变分法和牵引动力学,估计铁路系统没有几个人能够看懂。此文发表在长沙铁道学院的学报上。

7.列车重量、速度、密度的最优配合。这是铁道研究院运输经济研究室的一个课题。我是其中的主要成员。该课题获得一个奖励。

8.列车最优操纵的研究。在给定线路断面、机车性能、列车阻力的条件下,如何操纵机车,使其安全正点,并消耗的燃料为最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学问题。我在1951年开火车时就萌发这个问题,到了铁道研究院后一直在我心目中盘旋。我和几位数学特别好的同事徐再庸、许廷钰等,一起研究了好几年。为此我学了运筹学、数学规划,各种最优化理论、动态规划、变分法。这个研究虽然没有达到能够应用的程度,但是开辟了我通向择优分配原理之路。

改革开放以后,我有机会发挥专长的第一件事就是参加了由国家科委林汉雄领导的能源研究会。我懂经济,又懂能源,正是我的所长。由于研究能源我得到了许多机会,参加了许多国际活动。以后又研究环境经济,参加了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任能源组专家,还代杨纪柯担任过中方组长,担任过各个专家组之间的巡回大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