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你迟迟不运动?(4)

不运动,当然会生病! 作者:游敬伦


对象:下背痛患者

关键:训练核心肌群

下背痛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据统计,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美国人,一生中经历过一周以上的下背痛症状。它是除了头痛外,最普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不适感,也是除了感冒以外,造成无法工作的主要原因。有人说,下背痛可能是人类从四脚动物变成两脚动物,所付出的最大代价。

伤害与过度体力负荷是产生下背痛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需要搬重物、弯腰、屈体、维持背部固定姿势不动的工作。运动造成的下背痛常发生在柔道、划船(每年端午节前最多)、体操、篮球、长时间跑步;肥胖、不正确姿势(如在沙发上睡觉,斜躺着看书、看电视)等,也容易有下背痛的毛病。

之所以会产生下背疼痛,主要原因在于肌肉、骨骼力量不足或受损,也可能包括神经压迫。因此正确训练维持人体中轴稳定的“核心肌群”(其中最重要的是腹部、背部与髋部的肌肉),将可以有效改善下背痛及防止恶化。

时常有患者问我,可不可以做仰卧起坐呢?要知道仰卧起坐虽可增加腹肌的强度,但当人体坐着而前弯时,对于下背,尤其是腰椎的椎间盘而言,是很大的负担。因此,我们常建议患者仰卧起坐只做一半,也就是平躺而头胸部抬起,只做一般仰卧起坐动作的前半部分(就像做不起来的人一样,只能做一半撑着),并维持此一姿势(此即等长运动)到十秒钟以上,然后放松。如此一来,既可帮助腹背力量恢复,又可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请参照第六章腰腹下背运动二:仰卧起身运动)

对象:糖尿病患者

关键:运动与饮食要定时、定量

运动可以增加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特别是对第2型糖尿病患者(NIDDM),不但能增进心肺功能、促进末梢循环、减少体重,同时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虽然第1型或第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适当的运动,但运动对他们来说也有潜在的风险。对已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首先要留心低血糖的发生,因为运动有可能减少人体对糖尿病药物的需求量(也可能因食量的不足或补充过慢所致)。血糖浓度原本控制不良或有酮尿症的患者,则要留心突然运动造成的血糖快速上升或酮尿症的恶化。

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早上运动比晚上运动来得适合,这样可以避免睡眠中发生的低血糖。运动量与饮食量要固定,最好连时间都固定下来。如果是从事较长时间的运动,最好每隔三十分钟补充含约六十到一百二十卡热量的运动饮料,一方面防止血糖过低,一方面避免脱水。

由于久病的糖尿病患者往往都有末梢神经炎及四肢末端循环不良的问题,因此感觉系统较差,也比较容易受伤;倘若出现伤口,也较不容易复原。因此,在从事运动时要特别留意予以适当的保护,建议最好穿着合适的棉袜及鞋子。

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每天能维持三十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对血糖的控制与并发症的预防,具有良好的效果。遗憾的是,在统计上,糖尿病患者维持规律运动的比例,甚至比一般人来得低,可见改善的空间还很大。

对象: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

关键:运动要缓和渐进,避免过度激烈

冠状动脉心脏病的五大危险因素,包括:高胆固醇、缺乏运动、肥胖、高血压与吸烟。多数研究都认为,适当运动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即使发生,也能予以改善。然而,运动时心脏病发作的危险确实是存在的,其中大多数是因为偶然、非规律性的运动及突然过于激烈的运动。因此,冠心病患者在从事运动前最好可以先与医师讨论,如果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运动课程中,循序渐进地调整运动量,并且持之以恒,则能降低突发性心脏病的概率,并且获得运动的好处。

高血压患者进行运动锻炼之前,宜将血压控制稳定;运动量以缓和渐进为原则;运动前后应量测血压并做成记录,以供诊治医师作为参考。研究显示,规律运动后可有效地使血管放松而降低血压。

对象:气喘患者

关键:少量多次运动为原则

运动的确是诱发气喘的原因之一。据估计,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儿童气喘,以及百分之六十的成人气喘会因运动而引发,也就是俗称的运动性气喘。运动性气喘的发病原因至今并不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与呼吸道内壁受到冷空气刺激有关。

过去医界为避免运动性气喘发作,多会建议患者避免运动以减少发作机会;但如今则会建议在周密的医疗计划下,鼓励大多数气喘病患从事适当且规律的运动,以维持良好的心肺功能与体力,防止因不运动而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病的机会。事实上,当病人的体力与耐力增加后,气喘发作的机会也可能降低。

但为避免运动时气喘发作的危险,除了需在平时稳定控制与治疗气喘外,运动前也应该给予药物,同时避免接触其他过敏原。另外,运动时则要注意运动强度的调整并备好紧急用药。建议气喘患者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运动方法,避免长时间、激烈的连续运动;选择室内运动或游泳比较好,同时要多留意天气的变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