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最早针对老处女群体的犯罪小说,它们开拓了一个市场。随着图书馆借阅的普及,证明了这个市场是有利可图的。《螺旋楼梯》(1908)是莱因哈特创作的第二部作品,也是她第一部获得成功的作品。故事的高潮是老处女雷切尔英尼斯发现自己竟然和凶手一起被关在老旧的大壁炉架后面的一间密室里(“我知道他在一寸寸地靠近我”)。它延续了此类小说的模式:没有必要的混乱和不真实的恐惧。场景越来越多样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封闭。一位评论家说过这样的话:“不管故事背景是纽约还是康涅狄格,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别墅,并不会影响书中的世界观,它始终是一个稳定、平衡的乡村世界,至少情感上如此。”书中的人物死了,这不重要,因为现实世界中没有这样一群人。人们都不工作,虽说嫌疑人中也可能有律师、医生或者司机。
有时候,那个发生犯罪的社会一直与世隔绝,时间之长令人不可思议。莱因哈特一直到去世之前一两年还笔耕不辍,《相册》(1933)是她后期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了住在奎森路的五户人家,他们住在“几座古老而漂亮的半乡村别墅式建筑里,每座建筑都有自己的庭院”,大门将它们同外部城市隔离开来,普里维特感叹说:“所以我们没有相似之处,就像五个被绿地包围起来的堡垒。”故事基本都以奎森路为背景,发生了四桩谋杀案,第一桩是用斧子砍人,最后一桩出现了无头尸,记者和摄影师第一次来过之后并没给这里造成什么困挠,后来他们也没想再进入宅邸。这个完全封闭的圈子里没有人工作,虽然有那么一个人看似有工作,因为我们被告知“由于心境不佳,他甚至放弃了公务,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车库里摆弄他的车”。就算摆弄车也是不同寻常的,因为他有厨师、园丁、司机、各色的帮手。实际上,这些人除了作为嫌疑犯以外无所事事。凶手自然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当凶手身份暴露的时候,他的一举一动就显得很不妙了。
莱因哈特的作品幼稚可笑,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她笔下的世界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侦探小说的世界,下一章会谈及这点。不过,侦探小说的发展主流是以一九二○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发表处女作《斯泰尔斯的神秘事件》为标志。
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由寡居的母亲带大,从未在家中或学校里受过正规教育。她写了两三本自己所谓“又长又乱”的小说,均遭到出版社退稿,之后她决定尝试创作侦探小说。对她作品产生影响的是“线索的模式”和“愚钝的朋友”,类似福尔摩斯故事里的那一套。一战期间,她在一家医院工作,了解了一些毒药知识,便将其运用在小说里。她抓紧每天分分秒秒的空闲时间创作,总算在十八个月之后完成了小说。小说遭到三家出版社退稿,后来在博德利海德出版社搁置了九个月,终于约翰雷恩1答应出版。这本书卖了两千册,英国版税为二十五英镑,而在美国出版还要等到十年之后。
《斯泰尔斯的神秘事件》算不上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好的侦探小说,虽然它的构思非常独特而巧妙,欺骗读者的诡计也同样独特,读者一旦上钩便会做出错误的推断。书中还诞生了一位十分与众不同的侦探——比利时人赫尔克里波洛,他的外表给人的印象就像一个留着胡子的蛋先生2,还有一位愚蠢到极点的华生——黑斯廷斯上尉。小说也显示出了作者的天分,不仅对话轻松、恰当而可信,而且情节构造稳固、连贯。当然。以前也曾有过这样的例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创新在于她的作品是只强调谜团的解谜小说,这类小说不允许对人物有情感上的交流。本特利背离了最初的打算,摇摆不定,让作品变得严肃起来;可能梅森笔下西莉亚哈纳得的命运打乱了这部小说;读者在莱因哈特作品中获得乐趣的前提是认同主要人物。克里斯蒂的处女作之所以引人注目,原因在于它开创了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侦探小说被认为是纯粹而复杂的谜团,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不是不必要而是不需要。这就是即将到来的黄金时代的开端。1 博德利海德出版社创始人之一。
2 Humpty Dumpty,《鹅妈妈童谣》中一个像人一样的蛋。在英国俚语中用来指又矮又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