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1)

血腥的谋杀 作者:(英)朱利安·西蒙斯


第八章  黄金时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规则的制定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以前,人们几乎不会认真审视犯罪小说,也没有认识到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同样,人们没有在评价侦探小说时考虑过它有一定的规则,没有意识到不仅需要制定严格的规则,同样需要严肃地遵守规则。不过,到了二十年代末,出现了一些文学理论,它们试图制定一系列规则,要求侦探小说作家都必须遵守。

有些前面已经提到过,但是想要了解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犯罪小说的发展状况,必须深入地探讨这些规则。从根本上说,它基于“侦探小说是一场游戏”这一创作态度,正如诺克斯所说1,这场游戏“一方是作者,另一方是读者”。谈到规则,他继续说,这不是“指诗词格律那样的法则,而是指板球规则那类——对于普通英国人来说更需要考虑的事情。”(诺克斯是写给英国同胞看的,不过有人揣测,他同样希望外国人也遵守这些规则,尽管那些人并不了解板球运动。)至少违反规则是相当糟糕的事情。

1诺克斯的观点出自他为《1928年—1929年侦探小说杰作选》(Best Detective Stories of 1928—1929)撰写的序言。

如果从侦探小说是一场游戏这一前提来看,规则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描述游戏的性质,二是说明游戏的玩法。侦探小说与其他看起来类似的文学类型有什么区别呢?侦探小说一定要提供线索,而且必须让侦探从线索中推理出合理且必然的结果。任何仅凭直觉、巧合、偶然得到的结论都宣告作家一方的失败,因为对读者不公平。莱特认为以这种方式欺骗读者的作家不过是个插科打诨的逗笑者,他说:“如果侦探不能经由线索的分析推演出最终结论,那就如同偷看算术课书后才解答的小学生一样,不算真正解决了谜题。”2

2本章中引述的S.S.范达因观点均出自他的《侦探小说二十条》和《侦探小说杰作选》(The Great Detective Stories: A Chronological Anthology,1927)序言。下文不一一注明。

3以下观点引自弗里曼的《侦探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the Detective Story)。

侦探的角色至关重要。他应该是怎样一类人呢?弗里曼3不赞成“官方或者业余的调查人员骑在摩托车上、开着飞机或者驾驶摩托艇进行大量调查工作”,他强调,富于经验的读者想要看到“一场智力体操表演”,表演者显然应该是一位聪明绝顶的侦探或者讲究科学的侦探——就好比他笔下的桑代克。S.S.范达因(即威拉德亨廷顿莱特)认为小说的乐趣应该主要是运用头脑的分析,对那些总是身处险境的侦探则不屑一顾,不过他称桑代克是“一个上了年纪、孜孜不倦、一丝不苟、毫无幽默感、枯燥乏味的侦探”。(塞耶斯则认为他可能是史上最英俊的侦探。)莱特指出,侦探必须是“一个有着很高造诣、成就不凡的人——一个有缺点但是与众不同、多姿多彩、天资聪颖的人”,看起来好像是在说他笔下的菲洛万斯。虽然二十年代大部分侦探仍然是性情古怪的业余人士,但是他们不像福尔摩斯那样不善交际。一九二八年,塞耶斯注意到一种趋势:有着常人特质的侦探开始抬头,比如弗里曼威尔斯克劳夫兹的弗伦奇探长。

接下来,侦探应该调查怎样的案件呢?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对于这个问题处理手法大不相同,短篇往往关注一些欺诈题材的案子。作为最极端的理论家,莱特提出,小说中的犯罪就应该是谋杀,因为仅以欺诈为题材的案子“(占据)三百页篇幅也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另一些规则的制定者也对此表示默认,只是他们没有那么直接地表达。奇怪的是,大家没有表现出对谋杀的偏爱,是因为在很多国家一旦查出谋杀便会将凶手处以无法挽回的死刑。

再来看罪犯。罪犯应该尽早出场,不可在四分之三处才出现——有些早期侦探小说中罪犯很晚才出场。他绝对不能是侦探,或者至少不能是官方侦探。这条规则时常被违反。最著名的是勒鲁的《黄色房间的秘密》。伯纳德开普斯的《骨骼钥匙》(1919)也没有遵守,虽然这部作品通常被忽视,但绝对是一部非凡之作。他也不可以是用人,因为“太容易被找出来了”,而“凶手必须是值得花时间花心力去找的人”(莱特语)。除了假扮用人的人以外,用人实在不值得花时间花心力去找。黄金时代侦探小说中,谋杀往往理所当然地发生在一群用人周围,但是用人犯下的罪行应该只是小偷小摸或勒索未遂。也有例外,比如有人可能冒充用人,但是十分少见。凶手也不能是职业罪犯。实际上,他必须和其他嫌疑人同属于一个社会阶层。他的身份可以是医生或者律师,由此和其他人产生了联系,或者是一个秘书,处于暧昧不明的地位。约翰狄克森卡尔在一九三五年写道1,从统计学上来看,秘书是犯罪小说中最常见的凶手,当然,如果受害者的家人也算是一类的话,他们毫无疑问也是最有可能的凶手。一般认为,所有的犯罪动机都出于个人目的,而且依据上下文经得起推敲。犯罪的动机不该是为了国家或者为了某种理想,也不能是精神疾病导致的犯罪。可以允许书中人物认为犯罪是非理性的,或者认为某个国际间谍因为要出卖情报而犯罪,但是读者应该明白那终究还是出于个人目的。

1观点引自卡尔的《三口棺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