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庸侦探派、戏文派及其他
指出尸体在哪里发现的房屋场景图,示意花园和凉亭位置的庭院场景图,这些都是那个时代侦探小说的标准附件。许多英国作品还出现了时刻表,主要是铁路或者公路时刻表,目的是为了推翻不在场证明。要论最擅长并且使用次数最多的作家当属弗里曼威尔斯克劳夫兹(1879—1957)。克劳夫兹是一位铁路工程师,他常常在书中运用自己了解的知识,尽管并不是每次都能推陈出新。克劳夫兹笔下的凶手往往很早就暴露了,因为那人有着牢不可破的不在场证明,让其无所遁形的是顽强而固执的弗伦奇探长(后来当上了警监)。克劳夫兹的处女作《桶子》(1920)讲述了一只装着雕像的木桶被人掉包,装进了金币和一只女人的手,于是展开了复杂的追查。这是一本构思巧妙的迷人的作品,此后他的作品再未达到这一水准。故事的情节变得越来越程式化,特别是从第五部作品1开始有了那位单调乏味的弗伦奇。克劳夫兹对苏格兰场一无所知,也不曾意识到他应该了解警察程序的细节的重要性,也许他认为对列车时刻表有充分了解就足够了。他让自己笔下的侦探成为普普通通的人物(实际上警探也可以是非常鲜明的角色),变得十分乏味。《“简沃斯普”号失事事件》(1936)是弗伦奇系列最好的一部,其中克劳夫兹很注重背景资料的正确性,也体现了他描写动作场面的惊人才能。《伟大的弗伦奇探长》*(1925)也值得推荐。
1即《伟大的弗伦奇探长》。 *新星出版社二○○九年十月出版。
克劳夫兹不仅是所谓凡庸侦探派小说家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其中最出色的作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里,他们的作品大量涌现,此后也延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大部分作家是半路出家,只有极少数称得上有写作天分。除了构架谜团方面有些才能,他们乏善可陈。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作品比范达因的断言——他曾说侦探小说应该划入谜语和纵横字谜的类目——要好很多。大部分凡庸侦探派作家是英国人,著名的有西塞尔斯特瑞特少校(笔名约翰罗德)、R.A.J.沃林、J.S.弗莱切和亨利兰斯洛特奥伯瑞-弗莱切爵士(笔名亨利韦德)。他们在各自的时期广受赞誉。凡庸侦探派作家组合G.D.H.柯尔和玛格丽特柯尔也值得一提,因为柯尔夫妇和工人运动有密切的联系,G.D.H.柯尔是运动中的著名人物,但是他们的作品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现实。美国凡庸侦探派作家的数量要比英国少,风格也更为尖酸。
比凡庸侦探派作家更活跃的是戏文派作家。他们认为虚构的谋杀有无穷乐趣。这类作家几乎全是英国人,部分是因为创作此类小说需要一定程度的圆滑世故,而二十年代的美国作家并不具备,此外还因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国家。如果二十年代你住在芝加哥甚至巴黎,就不会像住在伦敦那样轻松地看待谋杀了。
菲利普麦克唐纳(1899—1981)是最具天赋的戏文派作家之一,他在《锉刀》(1924)中塑造了安东尼盖斯林上校。麦克唐纳能够轻而易举地想出构思,但是要借助连贯的剧情将想法展现出来对他来说就绝非易事了。他是一个坚持不懈但粗心大意的实验家,遵从二十年代的创作精神,虽然他笔下两部最好的作品《礼诺》1(1930)和《杀人鬼对皇帝》2(1933)发表于三十年代。《礼诺》的开头就是尾声,海陆空保险公司收到差不多价值三十万英镑的旧纸币,接下来追溯这是怎么一桩事情,时而从作者角度转向读者角度。《杀人鬼对皇帝》以笔名马丁波尔洛克发表,小说详尽描述了警察为了抓住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隐形人”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后者如何逃脱。(有一桩谋杀的凶手是一个挂广告牌的人3,他以广告牌做掩护开枪射击。)故事情节富有魅力,只是高潮部分和麦克唐纳往常作品一样比较让人失望。
罗纳德诺克斯阁下4(1888—1957)是二十年代最典型的戏文派作家。在他的六部侦探小说中,诺克斯从不允许自己的玩笑风格受到严肃气氛的任何影响。《陆桥谋杀案》*(1925)中,业余侦探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这明显是受到本特利的影响。《闸边足迹》*(1927)更具特色:一个人被认为已经死了,其实正是他本人策划了自己的失踪。诺克斯对福尔摩斯式的线索和推理十分着迷,就如同麦克唐纳着迷于谋杀手法,但是他们都不愿意花心思去隐藏那些罪犯昭然若揭的身份。
1美国版名为《礼诺谋杀案》。——原注
2美国版名为《死掉的警察》。——原注
3 sandwich man,指身体前后挂有广告标语牌以供示威或宣传用的人。
4 指钱德勒的《简单的谋杀艺术》一文。
*新星出版社二○○八年六月出版。
*新星出版社二○○八年六月出版。
*新星出版社二○一○年四月出版。
5 罗纳德A.诺克斯(1888—1957),曼彻斯特主教之子,毕业于牛津大学。一九一七年加入天主教会,一九一九年起担任天主教神父,故被尊称为“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