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4)

血腥的谋杀 作者:(英)朱利安·西蒙斯


雷克斯(托德亨特)斯托特*(1886—1975)的作品在某段时期也达到了巅峰,他笔下的福尔摩斯-华生组合非常具有独创性,看起来也可信。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侦探小说作家,在从事此类小说创作之前他也出版了一些小说,虽然不乏趣味性,但是没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矛头蛇》*(1934)一书塑造了妄自尊大、爱咕哝、黑山出生的胖子侦探尼禄沃尔夫,以及沃尔夫身旁举止粗鲁、时而好斗的助手阿奇古德温。斯托特原本打算借这样的组合约束侦探。沃尔夫坐在超大号的椅子里,由于大腿太肥甚至无法让双腿交叉,他乘坐升降机去花房照看一万株兰花,侦办案件时从来不离开家门半步。古德温是一个行动派(“我真的读过一些书,但是从来没有哪本书让我满意”),如果在西三十五街褐石屋以外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就变成了沃尔夫的包打听。

情节不是斯托特的强项,沃尔夫的解答有时毫无道理或是凭直觉破案,但在《矛头蛇》、《吓破胆联盟》*(1935)等早期作品中——尤其是《红盒子》(1937)——对话生动,阿奇横冲直撞,差点坠入爱河,沃尔夫则被塑造成一个有点滑稽却总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越出越多,沃尔夫有时不得不离开家,那些案件很容易看破谜底,有些人物在不少故事中都有出场,成为了系列角色。因为人物的特征流于表象,比如爱好啤酒和兰花、喜欢美食。所以问题就更扩大化了。逐渐地,沃尔夫系列知名度下降了。四十年代末有些小说差不多算是斯托特最好作品,如《沉默的说话者》(1946),《第二次告白》(1949)和《就算在最佳家族》1(1950),最后这部是沃尔夫最后一次与超级恶棍阿诺德齐克交锋2,他此后的作品水准参差不齐。再后来有些小说也不能说毫无是处,比如《门铃响起》*(1965)就算得上最有新意的小说,但是大部分作品只是表现出作者正在努力杜撰出包含某些人物的一个又一个故事,而这些人物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尼禄和阿奇在美国侦探小说神话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美国读者对沃尔夫的喜爱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读者。雷克斯斯托特是个精力十分旺盛的人,兴趣广泛。他始终对与作家有关的事业大力支持,此外,他一生都是带有明显美国色彩的激进派的拥趸。

*新星出版社二○○九年九月出版。

1美国版名为《最佳家族》。——原注

2所谓的“齐克三部曲”是《还是个恶棍》(And Be a Villain,1948)、《第二次告白》和《就算最佳家族》。

*新星出版社二○一○年九月出版。

三十年代,侦探的风格发生了改变,尤其体现在业余侦探身上。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化装的传统宣告终结。从那时开始,新出场的侦探几乎不会尝试改变他们的外表。全知全能的侦探传统仍然存在于菲尔博士身上,还包括卡特狄克森笔下几乎不引人注目的亨利梅尔维尔爵士以及埃勒里奎因。但是诸如玛格丽阿林厄姆、奈欧马许、尼古拉斯布莱克和迈克尔英尼斯这类新的天才作家塑造的侦探行为举止更像是普通人,也会犯错误。古典侦探小说之屋的窗帘被小心地拉开,外界的一丝光线随之射进来,变化也随之发生。玛乔丽阿林厄姆(1904—1966)和新西兰作家奈欧马许(1895—1982)的作品经常用带着些许嘲讽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第一本真正表现出阿林厄姆才能的小说是《幽灵之死》(1934),故事描绘出了一个钻营拍马者的生动画面,他依靠死去的伟大的维多利亚时期和爱德华时期的艺术家的声誉为生,奈欧马许的《甜蜜的死亡》(1936)所描述的半荒唐、半色情的神秘祭祀在细节方面相当重要,当然这在今天已经不觉得新鲜。阿林厄姆的其他早期作品以出版社和梅菲尔街区1为背景,马许则将自己的剧院经历运用到《古老的谋杀》(1937)一书。当然,所有的犯罪小说都有背景,但是相比完全古典式的小说,比如奎因的处女作《罗马帽子之谜》中,案件发生的剧院只是放置谜团的容器,阿林厄姆和马许的背景则带有艺术家的矫情和戏剧的做作。

1位于英国伦敦西区的高级住宅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