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5)

血腥的谋杀 作者:(英)朱利安·西蒙斯


但是,他们发现,把这些元素融入侦探小说之中并非易事。《幽灵之死》开头四十多页有关艺术家和评论家的话题颇为有趣。接下来才是谋杀,但是,为了发现线索、调查嫌疑犯而把那些东西都舍弃了。马许这时期的作品往往在谋杀之后对嫌疑人有一番冗长的调查。两位作家的后期作品水平都有所提高。同时,他们因为笔下的侦探而名声大震,这些侦探的特征证明了英美人的势利,就像塞耶斯所成功表现的那样。玛格丽阿林厄姆塑造的阿尔伯特坎皮恩是个身材修长、脸色苍白、金黄头发、戴着眼镜的形象,“一看之下,他给人的印象是出身良好并且有点心不在焉”。他的出身确实不错,和上层贵族有密切的关系,也许是王室的远亲。他的仆人梅格斯方登拉格是个滑稽的伦敦佬,某部早期作品中被描述成“侍奉坎皮恩先生的俗人”。奈欧马许塑造的罗德里克阿莱恩探长(后来是警监)虽然是个职业侦探,但他的出身绝不卑微。母亲艾琳夫人是阿尔萨斯人1后裔,在大多数侦探感到不自在的地方阿莱恩倒是会收放自如。阿林厄姆和马许笔下的人物都带有自然主义色彩,但结果却是侦探不如万斯和奎因那么有趣和有个性,只是他们的确不那么招人讨厌。

1阿尔萨斯是法国东部的一个地区,以前是一个省,介于莱茵河和孚日山脉中间。一八七一年普法战争后和它邻近的洛林一同被德国吞并,一九一九年《凡尔赛和约》签定后回归法国。

塞西尔戴-刘易斯(1904—1972)是唯一获得过“桂冠诗人”称号的侦探小说家,他从1935年开始以尼古拉斯布莱克的笔名创作侦探小说。他给黄金时代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文学氛围以及左翼政治观——他早期作品中反映出了左翼观点。这两点在当时都是不同寻常的。我至今仍记得布莱克的第一本书的第一页给我带来的震撼,那本书是《证据的问题》(1935),其中提到了T.S.艾略特的名字。和老作家一样,大部分新人至少有种暧昧不明的右翼观点。他们笔下的警察都是好人,激进派要么是坏人要么是蠢人,他们认为现存的社会秩序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人会写出像布莱克的第二本书《你,死亡之壳》2(1936)那样的作品,书中一位有点基于T.E.劳伦斯3塑造的国家英雄成了凶手,奈杰尔史川吉威因为知道一句引自詹姆斯一世时期的剧作家图尔尼尔的话而破解了谜团。史川吉威是一个真正有文学素养的侦探,而不是滔滔不绝掉书袋的那种,这称得上是真正的创新。《野兽必死》(1938)或许是他在二战之前创作的最好的作品,可能也是他最成功的作品,它巧妙地将阿加莎克里斯蒂某本书的诡计加以改装。

2美国版名为《死亡之壳》。——原注

3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1888—

1935)因在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一八年的阿拉伯大起义中作为英国联络官的角色而出名。他是《阿拉伯的劳伦斯》一书的主角。

4美国版名为《死亡和黛西布兰德》。——原注

布莱克创作侦探小说的初衷为了支付房屋屋顶修葺费用。史川吉威在外表和某些习惯方面以W.H.奥登为原型。早期作品的真正魅力在于高昂的激情,很明显,作者从推理游戏中获得了快乐。至于书中的政治观点和文学特性,显然与他的那些同行们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并不应该过分夸大。激情逐渐消退之后,奈杰尔史川吉威也变成一个更传统的人物。布莱克后期作品不如早期的作品,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比如书中表现出的同情心和情感。最有趣的要算《纠结的网》4(1956)和《个人的创伤》(1968)。史川吉威在这两本书中都没有出场。

*新星出版社已出版其两部作品:《艾伯比的终点》、《校长宿舍谋杀案》。

迈克尔英尼斯*(1906—1994)是约翰英尼斯麦金托什斯图尔特的笔名,他的作品充斥大量掉书袋的对话,有点皮科克1的风格,同时也掺进了奥尔德斯赫胥黎2的特点。一九三五年《校长宿舍谋杀案》*出版之后,英尼斯的小说立刻被认为是某种新的侦探小说类型。《校长宿舍谋杀案》这个书名对美国读者容易产生误导,因此顺应国情地更名为《七个嫌疑犯》。《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说,他是一个新人,但是立刻在一流作家行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待到《哈姆雷特,复仇!》(1936)发表之后,该报评价说他在“侦探小说家中自成一派”。

1托马斯洛皮科克(1785—1866)

英国作家,以他的讽刺小说著名,包括《蒙混过关》(1816)和《噩梦隐修院》(1818)。

2阿尔道斯伦纳德赫胥黎(1894—

1963)英国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美丽的新世界》(1932)描绘了以科学方式组织的理想社会的恐怖情景。

*新星出版社二○一一年三月出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