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英尼斯的理念并不新鲜。J.C.马斯特曼的《牛津悲剧》(1933)类似“学院轻松派”作品,有着类似的掉书袋特点。但是英尼斯是戏文派作家中最优秀的一位,他将侦探小说变成过分一本正经、轻松幽默的笑话,推理蕴藏在掉书袋的对话中。侦探小说中没有哪位侦探比艾伯比探长(后来成为约翰爵士)还要会引经据典,这时期英尼斯笔下的人物一旦遇到了诸如收集莎剧中有关钟表的台词这样的室内游戏绝不会退缩。艾伯比看到“阿根托拉提的阿忒纳乌斯3十四卷文集”时低声说:“《餐桌上的健谈者》……薛维瑟4版……太占空间了……丁道夫5的简明版……就是这个。”艾伯比的掉书袋不像温希和万斯那样完全自命不凡,而是出于真正发自内心的激动。英尼斯在谜团方面无法和范达因、奎因相提并论。其强项是轻松的气氛,最好的作品也许是《停止挤压》6(1936),书中他忽略了几乎是必要元素的谋杀,整个故事通过无穷无尽的有趣谈话找到了平衡。英尼斯在间谍和惊险小说方面的成就将会单独讨论。
3阿忒纳乌斯,公元170—230,希腊人,居住于罗马,曾写史学著作一部,但失传。流传至今的是《餐桌上的健谈者》,共15卷,第1、2、11、15卷及第3卷的部分章节也失传,仅留下纲要,其余部分保存完好。
4乔纳薛维瑟(1742—1830),德国学者。
5卡尔威廉丁道夫(1802—1883),德国学者。
6美国版(很可悲)名为《蜘蛛出击》。——原注
C.H.B.基钦(1896—1967)的犯罪小说,尤其是《我姑妈之死》(1929),招来一小群狂热的崇拜者。最后一部小说《他叔叔之死》(1939)也许是他最好的作品,尽管我们或许能先于那位证券经纪人侦探发现真相,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作者温文尔雅有时甚至妙笔生花的文字中得到很多乐趣。基钦并没有带给犯罪小说什么新的东西,算是一个次要的、温和的戏文派作家。
就在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约翰斯特雷奇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把英尼斯、布莱克和阿林厄姆提出来作为英国侦探小说领域的“被寄予厚望的作家”。这是明智之选,但实际上只有阿林厄姆在战后进一步发挥她的天分。英尼斯后期那些奇特的作品不再充满智慧的对话,而是充斥着过于复杂、常常不可能发生的情节。艾伯比更像是在谈论天气而不是研讨薛维瑟和丁道夫。后期作品《招待展示内览》1(1952)堪称有关画家和艺术世界的小说中最好的一部,《新索尼亚韦华德》2(1960)也值得推荐,但是无法和前四部作品相提并论。不论是英尼斯还是布莱克其实都并没有代表一种新的方向,尽管在那个时代他们看起来是在往新方向发展。相比法兰西斯艾尔斯,他们所作的都是肤浅的、非彻底的创新。
1美国版名为《一个人的展览》。——原注
2美国版名为《索尼亚韦华德案》。——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