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城市化滞后阻碍工业转型升级。就工业内部结构而言,我国重化工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的增长率85%以上是由重化工业提供的。2001~2006年,重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6%,高于国内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由此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4)城市化进程滞后导致“半城市化”问题突出。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多是一种土地以及资金要素等的城市化。城区的土地不断扩张,但是人口没有相应的大规模向城市地区迁移,造成目前人口与产业集聚不协调。目前,国家统计的城市化水平,都是将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的农村人口列为“城镇人口”,即现有城镇人口中包括大量农村户籍人口,他们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城镇人口,身份和社会福利并未实现市民化,只能被归为“半城市化”人口。
按现行统计口径,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都被统计为城镇人口,其中包括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及其随迁人口。对这部分人口目前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但可以采用两种估算办法:第一种办法是按农业人口与乡村人口之差推算。2006年按户籍统计的农业人口为89162万人,按常住地统计的乡村人口为73742万人,相差的15420万人被“虚增”为城镇人口,使当年城镇化率“虚高”117个百分点。第二种办法是按普查中登记住户人口与常住人口之差推算。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2006年末全国农村登记住户人口为8776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74576万人,照此推算全国农村登记住户人口中有13192万人常住在城镇,使当年全国城镇化率“虚高”了10个百分点叶兴庆农民进城:城市之门如何打开与农村之根如何割舍?载城市化时代的转型与改革[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3从工业化主导到城市化主导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选择
(1)城市化是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城市化是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推动力,是构建消费大国的主要载体。城市化将是我国未来30年拉动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麦肯锡公司发布报告称,按照目前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城市人口将于2025年达到926亿,到2030年将突破10亿。根据该报告,移民将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化的驱动力,移民将带动2005~2025年70%的城市人口增长。到2025年,新增的35亿多城市人口中将有超过24亿的流动人口。报告称,我国个人消费的增长将主要出现在城市,“城市消费量在2008到2025年的增量,就足以创造一个相当于2007年德国市场总规模的新市场”麦肯锡公司中国城市人口2030年将突破10亿[OL]新华网,2008-03-25。
另一方面,由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转变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据
测算,在启动国内投资方面每增加一个城市居民,城市需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如果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带来的年投资需求就是65万亿元。再以农民工为例。有测算表明,如果要在20年间让13亿农民工及其家属市民化,城市每年需要新建保障性住房650万套(52亿平方米、户均80平方米),这对钢铁、水泥、建材、家具、家电等57个相关行业将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同时还将为进城农民新创造2000万个就业机会迟福林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在第68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开幕式的致辞[R]2009-12-05。
(2)城市化是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推进城市化有利于促进工业内部结构的转型升级。进入发展新阶段,既要强调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作用,更要强调城市化对提升工业化的作用,通过城市化主导和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上海为例,如果上海要在10年左右形成大上海初步格局的话,一方面需要调整工业布局,另一方面要对保留的某些工业进行转型升级。城市化主导的背景为工业化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大的化工企业、钢铁企业继续布局在上海,与上海的经济格局联系在一起、与现行财税制度联系在一起。在城市化的主导下,新型工业化就有了依托条件和动力。同理,如果没有北京的快速城市化,首钢就很难进行搬迁迟福林发展方式转变与城市化战略[N]南方日报,2010-07-13。
另一方面,推进城市化将促进服务业比例的大幅度提高。从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看,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城市化的进展,在农业社会服务业很难有长足的发展。
有专家利用1978~2005年统计数据,设置拟合方程,计算出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相关系数。其结论表明,就全国而言,城市化率和服务业比重之间的相关性很高,达094;全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077个百分点。从城市化对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角度看,无论是对消费者服务业还是生产者服务业,城市化都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零售、餐饮、娱乐、旅游、家政等居民消费档次将逐渐拉开,不断分化和提升,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样,与现代经济相联系的服务业以城市规模为条件,文化教育、金融保险、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等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含量的生产者服务业均适于在大中城市发展。
(3)城市化对改善资源环境问题有决定性影响。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紧密相连,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科学合理的城市化。
一方面,抑制城市化和人口、资源等要素分散的发展模式,对土地、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巨大;人口的分散居住和工业的分散发展模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并且分散的居住和工业形成的污染,由于规模太小和管理成本太高,其治理在经济和技术上都不可行。譬如,20世纪80~90年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生产生活方式可能对环境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无序地、过度地城市化是影响资源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城市化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才能改变传统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有效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可以说,城市化产生某些资源环境问题,但城市化又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战略性选择。关键在于,如何从13亿人口大国的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
(4)城市化是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城市化和由此带来的服务业发展,就不可能扩大劳动力的就业范围和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水平。我国城市化吸纳就业的潜力巨大。在现代化进程中,服务业是拉动就业增长的重要产业,而城市化是服务业的主要载体。现阶段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第三产业严重不足等。从就业角度看,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就业人员比例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占比不断下降,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由1978年的173%、122%上升到2008年的272%、332%,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依然明显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同期水平。
二、推进城市化的路径选择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路径选择是城市化快速推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发展趋势看,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选择至关重要迟福林发展方式转变与城市化战略[J]人民论坛,2010-08-21:
1以城市化形成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
城市化是促进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确实存在城市化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多数城市的服务业比重偏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处于发展型新阶段的城市化,必然是消费拉动的城市化。这就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与城市化的需求相适应。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在于城市化水平偏低。没有城市化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发展,结构调整就难以到位。应当说,我国的结构失衡和城市化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为此,需要在加快城市化发展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例如,在部分城市化率较高的地区,加快结构调整;在广大中西部地区走以城市化带动结构调整的路子,中部崛起要发展现代新型工业,重要的途径是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型工业化。
2以城市化主导取代工业化主导
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是一个基本事实。但继续过去工业化主导的道路,将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因此,需要走城市化主导的道路,以此奠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基础:一是城市化决定服务业比例。没有城市化,大力发展服务业是不可能的;二是城市化决定城乡一体化进程。快速的城市化必然建立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三是城市化对改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决定性影响。城市化产生某些环境问题,但城市化又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大选择。关键在于,如何从13亿人口大国的需求出发,制定城市化的科学发展战略;四是城市化决定劳动力就业。如果没有城市化和由此带来的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力的就业范围和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就会受到严重制约。
3以经济主导推进城市化发展
从实际情况来看,城市化进程受到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体制的制约和影响。行政力量的推动应当建立在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推进经济主导的城市化。政府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有两面性,即在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又成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为此,需要在政府有效作用下,尽快形成经济主导的城市化新格局,即以经济主导的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以经济主导的城市群的合理布局,以经济主导的新兴城市的兴起,以经济主导的城市带的形成。在这个基础上,将合理确立城市化、城市群、城市带的发展,否则,以行政手段来拼人口规模、土地规模,大规模地上基础设施项目,大规模地征用农地,必然对城市化进程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也会使城市化的功能和作用大打折扣。
4以大城市带动小城市发展
从实践看,城市发展的平行化既不利于城市群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小城市的发展。受人口和资源的约束,我国应当走重点发展大城市的道路。资源约束和土地约束是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应当走以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的路子,并由此促进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发展大城市,促进城市集群发展,是在土地约束下推进城市化的有效途径,而且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大城市、大都市的经济聚集度。另一方面,大城市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不能把大城市发展中的某些环境问题等同于大城市“病”。事实上,发展低碳经济也同大城市的聚集度有关。
5以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
从实际情况看,城市化水平与地区城乡差距成反比。城市化程度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十二五”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是两亿农民工如何市民化。“十二五”时期,土地的集约化和农民工的市民化需要同步推进。未来3~5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应当让“农民工”成为历史,需要尽快改革户籍、土地、社会福利等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