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由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转型03

民富优先 作者:迟福林


三、“十二五”初步形成城市化主导的新格局

1“十二五”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的快慢,最终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国际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以后,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可以预期,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并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城市化的发展规律表明我国将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按照现有城市化发展速度,未来3~5年内,我国城市化水平完全有可能达到50%以上,初步完成城市化进程;未来10年左右,城市化水平将提升到60%左右,进入城市化时代。

表3201978~2009年我国城市化率及其增速单位:%

年份城市化率增长率年份城市化率增长率

19781792—19942851052

1979189610419952904053

1980193904319963048144

1981201607719973191143

1982211309719983335144

1983216204919993478143

1984230113920003622144

1985237107020013766144

1986245208120023909143

1987253208020034053144

1988258104920044176123

1989262104020054299123

1990264102020064390091

1991269405320074494104

1992274605220084568074

1993279905320094659091

注:增长率=当年城市化率-上年城市化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条件基本形成

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取决于三个方面,即基础设施条件决定城市的承载能力,住房条件决定人口转移的居住问题,就业条件需要大量的产业发展与转移。这三大条件的变化决定了城市化速度的变化。从实际情况看,“十二五”时期,我国有条件实现城市化主导的发展格局。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动城市发展。例如,到2012年,我国高速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对我国城市化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专栏31我国进入高铁时代,沿线城市焕发新活力

目前,我国正飞速进入高铁时代。在高铁时代速度与力量的强烈冲击下,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面临着现实的新选择。高铁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促使高铁沿线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选择重新“布局”——以高铁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同步发展。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高铁给沿线城市带来的高速交通优势,将使城市资源重新得到评估、定位和布局,实现周边城市在高铁圈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同步发展。大量数据表明,高铁沿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

资料来源:康平中国用6年形成高铁技术体系位于世界发展前列[N]中国青年报,2010-8-18

(2)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力度有助于更多人融入城市。加快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挑战是防止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贫民窟”。这就要求城市有足够的、民众可承担的住房保障。在这个背景下,中央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得到保障。尤其是“十二五”的开局前两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更大。2011年全国拟建新增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制度将保证中低收入者能够通过廉租房、两限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形式解决居住问题,这将有助于避免居住成为人口转移的障碍。

(3)产业转移和新产业的兴起使得中西部城市化面临重要历史机遇。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崛起,新兴城市化进程得以启动,从而使得城市化重心逐渐东移。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投资重点开始西移,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增长重心出现了由沿海向内地移动的趋势,从而带动中西部城镇化率的提高。2005~2009年东、中、西部的城市化数据显示,中、西部地区每年城市化提高速度均超过1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不足1个百分点)。这表明中西部的城市化已经开始起步,并且与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差距开始逐步缩小。

表3212005~2009年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化率单位:%

20052006200720082009

东部

城市化率53335453553556235696比上年提高—120082088073

中部

城市化率39094039416343034418比上年提高—130124140115

西部

城市化率34563572369638323942比上年提高—116124136110

数据来源:根据2005~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3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催化剂”

(1)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在城市化中后期,随着大城市辐射扩散效应和中小城市集聚效应的增强,次一级中心城市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兴起,并形成新的城市形态。

我国的城市群虽然大多处于形成阶段,但成长迅速。未来几十年,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镇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其集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将基本形成。

——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发展,将加快城市的集聚与扩散过程,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从而加速全国不同层次、规模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群将成长为成熟的大都市带,中西部城市群将进一步形成并趋于成熟。

——随着城市群所形成的区域集聚效应日益增强,未来城市群的集聚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从内部看,城市群仍有经济、人口进一步集聚的巨大空间和潜力,以多个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仍将是吸纳产业和人口的强集聚体;从外部看,城市群是一个开放的地域空间,随着核心地区与周边腹地的联系不断紧密,边缘地区城市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城市群中,城市群的空间规模也将随之扩大。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带的六大城市群,随着沿海大通道的建设,将连为一体,形成巨大的沿海城市带。

——随着城市群的成长壮大,我国经济将越来越偏重于各个城市群,城市群在全国及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将更加突出。

(2)大城市的发展迅猛。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建设方针的改变,以及户籍制度的变革和市场化的推进,抑制大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将不复存在,许多中等城市将迅速成长为大城市。到2030年,我国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100座,5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200座,绝大多数的地区级城市将跻身于大城市的行列,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随着各省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省区经济的发展,会逐步改变各省份内单一经济中心的格局,逐步发展起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比如青岛、大连、厦门、包头等城市将成为所在省份或区域的经济中心。

4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拓宽城市化的空间

(1)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推进新兴城市的兴起。按照城市经济发展规律,打破行政限制,将一些有条件的县升格为中等城市。例如浙江的义乌,虽然是县级市,但其经济实力远超过绝大多数县级市甚至地级市。2009年义乌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95亿元,常住人口规模为120万人义乌市统计局2009年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0-03-29。按照规划,2010年和2020年义乌市市区人口发展规模分别为168~178万人和220~228万人。城市化水平到2010年为774%左右,到2020年达到864%左右义乌市域总体规划(2008-2020)[R]2008-08。但是,义乌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又面临行政体制的束缚,如行政级别依然是县级市,各种公共资源按照县级市配置,城市规模的扩大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土地资源趋紧等等。只有打破这些行政体制的束缚,才有可能实现义乌城市化水平的大幅提高,有效发挥城市经济的辐射能力。

将一些有条件的城镇升格为县级市。比如,早在2003年,广东省虎门镇即有外资企业1400多家,民营企业1100家,人口达70万人,年创造GDP达40多亿元,税收达17亿元,其经济和人口规模已达到中等城市水平,但拥有如此经济规模的行政建制,不是市,也不是县,而是一个区张孝德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悖论”与城市化泡沫[OL]中国城市化网站,2004-03。由于其“出身”级别太低,所以它的财政、市镇规划和管理不能享有城市权限,而仍然是镇的权限。这就大大限制了城市化进一步扩展的空间迟福林第二次转型——处在十字路口的发展方式转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促进大城市发展。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现有的行政区划及相关管理体制对城市的扩大产生了束缚。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城市之间的融合、建设大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一种途径。鼓励一些相邻城市之间通过打破行政分割走向融合,成为区域性的大城市。例如,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完全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走向融合,扩大城市规模,必将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产生更强的经济辐射能力。

(3)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促进城市群发展。鼓励一些城市群采取多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规划,实现城市群快速发展和功能互补。例如郑州和开封等城市联合,走向郑汴一体化,构建中原城市群,可以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路径。2006年的中原城市群规划就已将开封纳入其中,并把它确立为“郑州都市圈重要功能区”,将之具体定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工业基地”,要“突出城市特色,推进功能对接。强化开封的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加快郑州的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与开封衔接,实现郑汴两市功能互补”。

(4)打破省际、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促进以区域功能规划为主的城市带的发展。近40年来,城市带和城市群的发展已从发达国家的北美、西欧等地区扩展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城市密集地区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我国的主要城市集聚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辽中南地区等已形成了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基本框架,其内部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城市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优越的地理区位、集中的智力资源、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使这些地区将迅速成为城市密集地区,连片或呈带状发展,而且城市区域功能也将进一步完善。应当遵循区域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的要求,鼓励打破省级、地区壁垒,实现行政一体化的各类创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