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虽然是很好的思路,可是集团领导尊重上市公司的自主经营权。他们知道“捆绑不成夫妻”,他们不是用简单的行政命令的办法,而是以创新思维,出台了几个办法,让企业自觉自愿地接受,办法之一是“托管”。所谓“托管”,就是把集团母体的企业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交给上市公司。集团领导这样对上市公司的人说:“你们不是缺配送中心吗?咱们在昌平、通县就有现成的大仓库,都可以交给你们。”
“可它们都是老企业,效益也不好。”股份公司的人有些犹豫。
“这些企业还算是集团的,不完全归你们,将来计算效益的时候,不算在你们头上。打个比方:马是我的,先让你骑着。你骑,当然也就由你喂;要是你喂好了,膘满体壮了,你也喜欢,就卖给你。你要是不喜欢,对你们也没有什么用,可以还给我。”
看上市公司的人还不大明白,集团领导就进一步解释说:“这些企业虽然老,可是有相应的基础,你们投入些资金把它们完善提高,比新建要节省资金。这些企业的职工有觉悟,也有专业技能,只是知识有些老化,观念也需要更新。你们在培训职工方面多投入些力量,再用你们上市公司的机制把这些老企业、老职工激活,准保能事半功倍,这样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职工不下岗,企业增效益。”
“有这么好的事?”股份公司的人乐了,“那行!既然这‘马’归我们使,我们就好好使,好好喂,而且尽量把它喂得膘满体壮,它壮了,不是对我们也好吗?”
于是南城批发部首先被“托管”了,效果不错;集团又把供应储运站交给科技公司托管,也达到了预期目的。这种托管的办法发展壮大了企业,提高了效益,不仅实现了同仁堂集团领导的承诺“不让一个职工下岗”,而且还让职工仍然干着自己熟悉和热爱的老本行。
办法之二是改制重组。单一的模式,往往是僵化的表现,改革就是要打破僵化的模式和僵化的思维方式。同仁堂集团的领导并非把“托管”当成同仁堂集团母体脱困的唯一模式,他们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拟定了不同的办法。北城批发部是一个委托法人单位,多年一直亏损,奖金工资却照拿。同仁堂集团的领导经过对市场的调研,认为同仁堂虽然以丸散膏丹著称,但是药材和饮片也很有前途。于是他们果断地把北城批发部撤消,成立了一个新的公司,名为“北京同仁堂药材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原材料药材和饮片。由于采用了新的体制,公司成立伊始,就一改过去“等、靠、要”的作风,大力抓了品种开发,抢占市场份额。他们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又凭借着科技实力,扩大了仓储设施,并利用电脑网络平台等新技术,实行了货卡核对、账卡核对的人机对话。
由于产品对路,机制创新,加上干部身先士卒,同时又关心职工生活,这家2004年成立的企业,发生了根本变化,不仅面临下岗的职工意气风发地走上了新的岗位,实现了“转岗不下岗”,企业也完全改变了亏损的局面,现在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两个多亿。
办法之三是撤小并大。改革开放之初,人们都想闯市场,但那时的资金和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一样贫乏,加上那时就业压力、资金压力确实很大,因此,很多单位都以“劳动服务公司”的名义,开办了许多小而杂的公司。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因此又统称为“三产”。同仁堂当时也不能免俗,这一类的小公司也开了不少,卖水泥、卖建材、办出租汽车公司、开旅店,几乎什么都干。在当时的情况下,它们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到了世纪之交,这种“小打小闹”的经营规模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这时北京市领导又及时对同仁堂提出了“术业有专攻”的要求。于是,同仁堂集团下决心撤并了四十三家小企业,集中财力、人力、物力专攻主业。可是这样一来,就有两千名职工面临着下岗失业的危险。两千人,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的人数,要保证这么多人不下岗,同仁堂集团的领导能做到吗?这是许多人都关注的问题。就连这四十三家企业的职工也认为,集团领导不可能解决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有人开始为生计发愁了:“要是让我下岗,我就只能卖包子去了。没见报上说,下岗工人卖包子也是条活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