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员工,在给李开复的信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想法:
过去的一年中我辞掉了三份工作,现在的新工作也就是第四份工作了。像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一样,我心态不稳,总觉得干得不顺心,认为应该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才不算浪费青春。现在的工作单位是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照理说我应该满足了,可是我的心还是不在这里。我想考研,想圆自己的梦想,因此,我总在学习和工作之间徘徊,忽略学习重视工作让我有种罪恶感,重视工作忽略学习又让我在工作中怨声载道。现在这份工作我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兴趣,我不知道是不是又会第四次辞职了……这让我心里很慌。
对于自己选择的工作,或因为工作单位不称心,或因为待遇一般,或因为从事的专业自己不喜欢,或因为自己想去上学深造等,许多人都感到迷茫、困惑。那么怎么办呢?唯一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要懂得坚守与放弃。如果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那么我们该放弃时不妨就放弃。
李开复刚上大学时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法律专业。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文科性质的院校,它的法律专业排名位于全美前三位,而且毕业后从事律师工作,那将是一个很有前途、很有地位的职业。 但是,李开复却逐渐发现自己并不真正喜欢法律,他接触和喜欢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大学二年级的一天,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法律系已经修完的学分,转入计算机系学习。 那时候,计算机还属于新事物,社会上也还没有所谓“计算机科学家”这类人。从受人尊敬的律师到一个前途不明的“计算机工作者”,这使认识他的人感到很不理解。朋友们都劝他谨慎考虑,但他心想: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并不感兴趣、没有成就感的领域,一辈子从事一份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没想到,他一进入计算机领域,便如鱼得水,整个身心充满了激情,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直到现在,他对人谈起大学时代对法律专业的放弃而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仍然感慨不已。
有时,勇于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放弃代表一个选择的终结,同时意味着另一个选择的开始。当以前的路不适合我们,不如勇敢地将它放弃,重新选择。我们的人生也许就会出现另一番美丽的风景。
每个人都愿意做自己感兴趣、自己喜欢的工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我们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深入进去,也只有如此,才有希望做出更大的成绩,取得更大的成功。
如果李开复不是放弃法律专业转学计算机;如果不是他认为导师的研究方法“可能是死路”,采取了全新的统计方法探索语音识别系统的研究;如果不是他觉得做学术“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放弃已做了两年的教授席位,转投苹果公司,李开复就不会在计算机领域取得现在的成就。正如李开复自己总结说:
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计算机领域的成绩,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活的律师。
对于自己现在的工作,做下去还是不做下去,要考虑自己的兴趣,要让自己高高兴兴地工作。李开复指出:
要让自己在职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首先要让自己工作得快乐,如果一份工作让你觉得不快乐,甚至很受罪,那么你就是那个坚持不到终点的选手,即使你坚持到终点了,这样痛苦的人生有意思么?
一些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职业取向、未来发展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估,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李开复在和青年们探讨这个问题时,非常强调要做好职业规划。他说:
要对未来做好规划,知道自己五年后想做什么。尽量让自己劳逸结合,要知道那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不要在一开始就把力气和耐心耗尽了,当力气和耐心耗尽而又遭遇挫折,大多数人就会陷入沮丧悲观,跳槽换工作也就变成很自然的事情。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该放弃时就放弃”是有条件的,“该放弃时就放弃”并不等于“想放弃就放弃”。“该放弃”是自己深思熟虑后认为放弃对自己利多弊少,或者说没有弊端的放弃;“想放弃”是我们没有成熟地考虑,还不清楚放弃后利弊的放弃。所以,如果我们决定换工作,在我们最后做决定之前, 一定要弄清楚几个很关键的问题:
这个决定是不是与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越来越接近?自己会因此而活得更快乐吗?新的工作是自己希望从事的一份工作吗?新的工作职位需要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自己有吗?如果换了工作,一切从零开始,自己能从头再来吗?
思考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会很清楚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如果不是很清楚,就需要多花一些时间来思考这些问题。如果很清楚了,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就可以潇洒地挥手离开。如果只是为了换工作而换工作,这是相当危险的念头。毕竟有的人跳槽越“跳”越好,有的人却越“跳”离自己的目标越远。对一些频繁地想换工作的年轻人,李开复建议要考虑好几个问题:
你是否进入一个很好的公司?你在这个公司是否有发展空间?你是否喜欢你的工作?你是否在学习?你是否在这个公司里正在成长?如果上面的回答都是“是”,你就最好还是考虑留下来。
兵家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有备而无患。人生的准备和规划也是如此,准备好了,规划好了,人生中万事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