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认知条件、信息误导、沟通不畅以及小人谗言等因素,职场工作的每一个员工都可能被老板、上司误解。比如,被冤枉,被栽赃,不被理解,同事的失误导致自己被牵连,别人的过错却被老板、上司归在我们的身上等,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候,谁都不是特例。关键是,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正确对待。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消除误解,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对待,而在内心里怨恨老板、上司,那么矛盾可能会越来越深。李开复指出:
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包括我们的老板或者公司领导也是普通人,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他们并不是特别恶劣的想要骗人的阴险家伙,等我们当了领导或许我们还不如他们,当我们觉得他们恶劣的时候,问题不一定全在他们身上。
人在职场,很多时候不得不承受一些委屈,比如,在工作中,本来一直尽心尽责,却因为某些客观的,或者其他人的人为原因而造成我们工作中出现问题,老板却把问题算在了我们的身上,这样的委屈经常发生。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或许也有我们自己的问题。李开复讲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个小故事:
头发长了,到理发店找一个姐姐推荐过的叫Gary的年轻理发师。
Gary看到我,似乎有些惊讶:“你是李开复老师吗?”
“是的。”
“你知道吗?我买了你的书,读了两遍。下次,帮我签个名吧。”Gary有点儿兴奋。
“OK。”
“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你边剪边问吧。家里人还等着我用餐呢。”我拿掉眼镜,催他快开始。
“我如果和老板意见不合怎么办?”看来,这个问题已经困扰Gary很久了。
“你的老板是什么样的人?”我反问道。
“他人挺好的,对我也很赏识,只是最近有一件事,他当众批评我,让我非常生气。”
“那要看是什么事情。”
“老板批评我对顾客不够周到。”Gary皱紧了眉头。
“他说得有道理吗?”
“也许我可以做得更好。但问题是,我是被洗头的小妹陷害的。她在背后说我坏话,以为我不知道……”Gary怒气冲冲的样子。
聊了十几分钟,我大概明白了,他太关心他自己的工作,却没注意处理好人际关系,简单说就是人缘不好。我提醒他看看我在书中关于情商和团队合作的讲解。我还告诉他,其实他的老板挺好的,偶尔错怪他一次,也别老放在心上。
分析李开复故事中老板对Gary的误解来自同事的“坏话”,实际上,他的工作不错,老板也不错,如果Gary能够处理好和同事的人际关系,可能就不会出现他被老板误解的问题。
不过,误会和冤枉自然是应该有底线的,如果事件严重,影响到了公司的利益问题、形象问题,让老板或上司对自己产生很大失望和怀疑的时候,就一定要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利益了。因为如果这种误解或冤枉不能及时消除,可能会给我们造成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晋升,严重损害上下级关系。因此,面对老板或上司的误解,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坦然面对并及时消除误解,这一点最重要。所以,要找到适当的机会,通过语言的沟通或行动上的表现为自己消除误解。
但更关键的是,我们不能只知道抱怨老板或上司,却不反省自己。忠实履行日常工作职责,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做好目前所做的工作,才能使我们渐渐地获得价值提升。只要我们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完美,凡是正直的老板或上司,定会改变对我们的偏见。
所以,由于各种原因,老板或上司可能误解我们,但是我们要理解老板或上司对问题的真正想法,不要再误解他们,使我们的下一步工作走到与他们要求的反面。有时候,老板或上司对我们表现出来的误解,也许是他们对我们的一种考验,也许是一时的情绪反映,也许是我们真的做得还有问题,只是我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而已。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什么话该说,什么事情该做,我们自己心里要有一个标准,这样会减少一些别人的误解。李开复说:
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实际上是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心理学上把这种有自知之明的能力称为“自觉”,这通常包括察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了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资质、能力与局限,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等几个方面。
有自知之明的人既能够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也不会刻意掩盖自己的欠缺。谈及自己的不足而向他人求教不但不会降低了自己,反而可以表示出自己虚心和自信,赢得他人的青睐。
所以,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理解老板、上司的意图,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想问题、做工作,积极主动地把工作做圆满,我们就会少一些误解。要记住,帮助老板或上司成功是自己成功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