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信 />
我是1956年调进中南海的。记得那年9月的一天,领导找我谈话,说中央警卫团干部大队一中队遵照毛主席指示,要开办业余中学,经校党委研究决定,调你到那里工作。就这样,几天之后,军委公安军政治部一个命令,把我从军委公安速成中学学科助理员的岗位上调走了。也正是这一机会,才使我得以荣幸地到主席身边工作。
到一中队后才知道,办学校是主席1955年5月14日接见一中队全体同志时提出来的。担负毛主席内卫任务的一中队共有156人,他们是从全国(除西藏、新疆外)各省军分区选调来的基层军官。这样便于主席通过他们及时了解全国各地农村情况。这些同志由于大多出生于旧社会贫困家庭,没有读书机会,多数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主席多次对这些年轻干部说:“你们都是好同志,就是文化低一些。”大家也深感在主席身边工作,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知识面越宽,越便于同他交谈,为他多做一些事情。主席也几次给部队领导说:“总不能让他们站一辈子岗,出去还可以干一点事。”还说,“你们又不是战斗部队,少搞一点制式教练,腾出时间,多学一些文化知识。”又说,“你们在职学习七八年,达到高中毕业或大学程度,我看是可以的。”最后向部队领导建议,办一中队业余学校,按正规学校那样,学习中学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化学、物理、生物等七门学科。文化教育时间占到总时间的70%。最鼓舞人心的是,主席表示担任这个学校的校长。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学校于1957年1月21日正式开学。
军营变成了学堂,到处可听到朗朗读书声,看到三五成群一起讨论功课的场面。即便是节假日,也很少有人外出,抓紧时间看书,做作业。在食堂排队买饭,还利用分秒时间背数学公式,念化学符号,或你问我答地复习功课。毛主席外出视察工作,随卫人员要带文化课任务,各科教员按照教学进度安排自学和作业,回京后由教员验收、补课。随卫人员多时,要派教员随行辅导。有时,主席还亲自检查,问大家课本带了没有,提醒大家可不要因为出来执勤使学习掉了队。
教学方法上,主席多次指示我们,教成年人不能同教孩子那样,老是教员讲,学生听。要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毛主席的这些教导,增强了教、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主席对学校的领导十分具体,每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总结,他都要看,并加批示。他对学校的情况了如指掌。甚至有个学员感觉代数不好学,缺乏信心,他也知道。当面对这个学员说:“代数一定要学好,物理好多计算都是以代数计算的,要是代数学不好,物理、化学也学不好,不要怕难嘛。”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8年,学校开展了群众性的写作活动。据统计,平均每人写文章204篇,作诗30首。我们从中节选了《散文集》4本。其中22篇(首)作品,曾在几家报刊和杂志上发表。流传较广的是高碧岑写的《哨兵的心愿》和他同王明富等同志合作的朗诵诗《中南海颂》,后者被四家报刊登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这首诗配乐朗诵,中央音乐学院谱成大合唱,后又排成诗剧演出。《文汇报》还发了个消息,给予较高评价。毛主席听说后饶有风趣地说:“你们现在都成文人了。”
1960年9月2日,我们按计划完成了中等教育计划,举行了中学七门课程毕业考试。无论是我们组织的考试,还是由总政治部出题,同北京卫戍区联合抽考的四门功课,平均分数均在92分以上。考试完毕,全体学员给主席写了一封报喜信,表达对伟大领袖的感激。
以毛主席为名誉校长的一中队文化学校,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干部。这些同志先后走上了不同的领导岗位。他们感慨地说:“没有那几年的学习,要完成上级赋予的重任,将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