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伯寮 />
1956年9月初,北京清河公安军高级步校刚开学,我正在作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中央警卫团组织科、保卫科派人到步校的文化系挑选文化教员。国庆节过后,我接到通知,调我到中央警卫团工作,具体做什么不清楚,只是当时比较高兴。
进入中南海这一天,我记得相当清楚,是1956年的11月15日。当时我有一点特殊,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是带着家属一起进中南海的,就我这个级别的干部,带家属是头一个。部队在1955年实行薪金制,只有享受薪金制的干部,才可带家属,而我的家属是1956年随军的,我赶上了一个好的机遇。知道我有家属,警卫团人员开着吉普车接的我。一般人是自己去报到的,我在这一点上又有些特殊。车子开进东便门,停留在团部所在地。当时有两个区,东楼是办公区,西楼是家属区。我先住在集体宿舍,我爱人住进了家属楼里。半个月后,团首长特批,在警卫团招待所住房特别紧张的情况下,专门空出一间房,让我们夫妻住下。这对我而言是莫大的关怀和礼遇。从中可以看出,团领导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和尊重。我自己也暗下决心,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和重托,把工作干好。
我的文化水平不高,真实的底子也就是初中毕业。初中毕业再教初中数学,说实在的,我自己也感到吃力,也很有压力。自己不会,就没办法教别人。为了干好工作,我在教一中队学员的同时,也把课后的练习,整整做了三大本,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做一遍,解题画横线,甚至等号,都用尺子比着。很整洁,很规范,装订成册,一直保留了好多年,最后搬了几次家,弄丢了。现在想起来,仍感到很遗憾。
我到了中央警卫团后,才知道一中队的学员班,是在毛主席的亲自指示下成立的文化补习班,并且主席亲自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一中队的大多数同学,参加革命较早,没念过书或读不起书的人很多。现在不像过去那样天天行军打仗,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保卫主席的安全。如何提高警卫战士的文化,将来更好地建设国家,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主席一直思考的问题,最后决定成立一个文化补习学校,完全按着学校的设置来办班。课程设置、教学进度,与一所正规学校完全一样,我和我的同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选中,走进中南海的。
根据学员本身的情况,分甲乙两个班。我在乙班教数学,许多学员连汉字也认识不了几个,基本的加减乘除、计算和应用题做起来也相当吃力。几何、代数,加上那么多的洋字码,更是如听天书,一头雾水。但是这些可爱的战士们,有一种拼搏向上的学习精神,啃硬骨头的干劲儿。把解决每一道难题当做战场上要攻克的一个个堡垒。我们十遍八遍地教,学员们也不厌其烦地学。苦战能过关,经过几年持久不懈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办学的目的。
当时的教室设在春藕斋,是建在水面上的清代戏台,也称水座。夏天在此上课,凉风习习,景色如画,备感清爽。可是到了冬天,尽管安了几个火炉子取暖,仍难以抵御风寒。我在黑板上写字,有时手指冻得不听使唤。学员们的手背,冻得像小馒头。有的戴着手套,也被冻坏了。但他们并没有退缩,他们的那种刻苦精神,使我感动。
学员们除了保卫党中央、毛主席,还肩负着回家乡搞社会调查的任务。他们写的调查报告,据学员自己讲,主席极为重视,一个字,一个标点,一句话,主席都认真地批改,绝不放松。主席讲过,不要成为一个愚蠢的军队,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军队。
我的一生有两件非常幸运的事,第一就是我有一位开明、思想解放的父亲。尽管我是家中的独子,但解放后仍送我出来当兵。第二件是今生有幸能进入中南海,在主席倡导下的学校里执教。
最大的遗憾是,虽多次看到过毛主席,却没有一张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
本文由曹伯寮口述,王向东整理,2008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