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被母亲的一片真挚爱心所感动,噙着眼泪拿着母亲的大襟棉袄,套在蓝衫里面穿上。
兄弟俩快步走到赵家场上,先在早年同窗学友家开的杂货铺里,赊了两刀红纸,借了一张饭桌摆到店铺阶沿上,由三弟明昌帮着磨墨牵纸,真的写起对联来了。
有几个过路人,看到这个衣衫褴褛、身材高大却面带菜色的少年,竟然写出一手得体的好字,遒劲挺拔,刚柔兼备,很是耐看。
更使路人动心的是许多副对联的内容具有新意,反映了当今的民意,不是什么陈词旧调。
刘伯承通过写对联也显示了自己的文学修养,言简意赅,雅俗共赏,平仄、对仗,也较讲究。
刘文炳在赵家场写对联是出了名的,人们听说今天这个写对联的少年是他的长子,再对照一下陈列的对联,一些老熟人伸出大拇指称赞道:“真是子如其父,看来同刘文炳的字不相上下,而且各有千秋啊!”刘伯承只顾得写,要应付许多人的购买,他干脆把大襟棉袄脱下,更轻便地集中心思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红纸上。
求字者中除了自己不会写对联的人以外,就连那些通晓文墨书法的人也来买,尤其是刘文炳生前的学友们,更是争着来买。
写就一副,就被买走一副。
刘伯承累是累,但是心里暗暗称喜:总算找到过好年关的通道。
写呀写,一直写到下午才收笔,刘伯承将今天卖对联的钱,付还红纸本钱后,赶在场上买了肉、米之类的年货,带着三弟明昌洋洋得意地回家过大年去了,兄弟俩像打了胜仗的士兵,迈开大步,赶回家去,母亲一定会喜笑颜开地动手做几个好菜,全家过一个有肉有干饭吃的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