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昌暴动始末记》的光辉思想(7)

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作者:刘备耕


刘伯承非常看重农民的力量,以此作为敌我力量对比的重要因素来计算。

当时我方“仅二万零五百之兵力,而暴动于环敌十万之中,在通常革命军自然较政府军的兵力小,但是群众趋于革命之结合的多,今革命群众之结合亦属少数。”

这里所说的亦属少数能结合的革命群众就是农民。

“估量东江农民力量满能积极地阻扰敌人,牵制其若干兵力,这是失之过大”,这是“我们的错误”。

革命军必须与农民群众相结合,革命军的胜败取决于能否与广大群众的结合,这是人民战争的思想,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核心。

他在人民战争的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

关于军民结合,后来在他的著述中经常指出军队与人民群众是血肉结合的关系。

1942年12月6日,他写的座右铭就是“勉作布尔塞维克,必须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在敌后抗战中,他提出“组织对敌全力斗争,以政治进攻为主,以武装斗争为骨干,反对单凭军队打天下。”

他非常善于把正规军、地方游击队和民兵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反对以正规军吞并游击队,并称之为:这是军队“裸体跳舞”。

他热心于精兵简政,以减轻农民负担(包括支差在内),创造条件开展劳(动)武(装)结合的民兵游击战,实现对敌全力战争。

刘伯承关心农民问题,在这一方面,他的论述有独到的见解,而且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例如1947年5月,我军将要执行“把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战略,准备向大别山战略跃进之前,他从冀鲁豫前线回到武安县的陶冶,在晋冀鲁豫边区级干部会议作《关于自卫战争十个月以来形势的报告》,讲到敌我双方兵源时,指出:“翻身农民十多万到前线,带领这样的战士不打胜仗的话,真是惭愧!国民党要抓一百二十万兵,才能得到六十万。

兵是不易找到的。

拿破仑的成功就在‘血汗上税’。

其失败也在于此。

二十年才能长成一个人,要爱惜人力!”《始末记》全篇贯串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兵学思想:弱能胜强,小能胜大。

这个思想不但是刘伯承兵学的中心课题,而且也是我国人民军队发展的历史规律。

南昌起义虽然对敌人力量的估量有“失之于小”的错误,但是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根本上绝对的无胜利之可能,失败是必然的么?”

他自己的回答是肯定的:“不是的。

或是根本上有相当胜利之可能。”

当然,“暴动的胜利,自然不敢说是绝对的,但我们如善于利用反革命营垒中的利害冲突,而又施以精敏正确的行动,诚有相当胜利的可能。”

刘伯承指出:“因我们在行动上犯了错误才至于失败。”

这含义很清楚,指的是:即使在强敌之前,如果指导思想正确,能从实际情况出发,胜利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党在幼年期遭受了挫折,能从中吸取教益的本身,这也是非常宝贵的收获,失败是成功之母。

他指出了“行动的错误”一共是八条,如果归纳成一点就是党的领导问题,党的正确领导是关键。

后来,周恩来认为南昌起义的“主要错误是没有采取就地革命的方针,起义后不应把军队拉走,即使要走,也不应走得太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