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运用形象化语言展示深刻内涵(2)

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作者:刘备耕


牛抵角的战术是非常糟糕的。

马的战术比牛的战术高明。

狼的战术又比马的战术高明。”

正式的军事指导文件,写得如此生动活泼,没有一句官话套话,实属罕见。

将近两年后,1948年4月17日,在中原,刘伯承对干部讲解了:“狼的战术——成都有一个坡路,狼就在坡路上静坐等着,一个推车的人走到半坡时,狼就照准他的屁股吃一块肉,推车人放也放不下,走也走不掉乖乖地让狼吃去一块肉。”

刘伯承的结语是:“狼的战术是高明的。

我们是人,总比狼聪明些。”

他常常要求指挥员注意:“如果只凭直觉,机械地硬从下面斗牛,必遭无代价的消耗”。

他总结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之所以能把敌人消灭得干干净净是“因为我们攻势是钳形的,袋形的,假若和敌人牛抵角,最多也不过是把敌人打退而已。”

刘伯承特别讲究教学的方法和效果。

他要求学习者从最扼要的语句中得到切切实实的知识,这在他的论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刘伯承认为指挥员下决心的依据,也就是基础,必须依靠弄清任务、敌情、我情、地点和时间。

为了使干部便于熟记这个致胜要素,他利用旧辞汇发展为“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的新成语,很快为部队上上下下所接受。

本来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却演变成为作战指挥守则的五行,真是神来之笔!利用民间成语来加强干部的思想认识,这是刘伯承有特色也有成效的一个教学方法。

在《参加百团大战第一战役的总结报告》中,刘伯承写着:“侦察是战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没有侦察或侦察不详,就好像狗戴砂锅乱碰一阵。”

抗战时期,刘伯承师长还兼太行军区司令员,他不仅关于军区的建设方针和作战指挥做了许多具体工作,而且在训练民兵方面也有独到的方法和成就。

要使农民(民兵)真正懂得高级指挥员的指示,不是一件容易做得到的事情,可是大军事家刘伯承却有这种本领。

1942年10月10日,《在人民武装干部测验大会上的讲话》中,他教民兵怎样打仗时说:“我们要发扬各种武器,利用敌人的一切漏洞和机会消灭它,逐渐强化我们的武器。

但是无论新旧武器,有了以后还要熟练才行。

将技术练成如用筷子吃饭的样子。

咱们用筷子吃饭是‘百发百中’的,要吃哪一块就夹哪一块。

大家不要以为懂了以后就算可以啦,还要时时练习,只有时常练习,才能熟练,只有熟练方能生巧。

筷子是‘百发百中’的,我们用枪也要‘百发百中’”。

战术和技术的关系问题,要用最简要的语言解释清楚,并且要达到准确程度,也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

但刘伯承硬是用不多的话,就阐明了两者的关系:“战术是建筑在善于使用武器之上,不善于使用武器,就等于剃头匠不会使用剃头刀。”

刘伯承的这个比喻,具有更深的涵义,他认为:要建立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清除武盲是一项重要任务。

文盲,谁都知道是指不识字的人,犹如瞪眼瞎。

为了便于了解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的重要性,刘伯承巧妙地创造了“武盲”这一专门名词。

当然,他的用意是唤起学军事、学技术的积极性,以应付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使命。

作为军事家,刘伯承有着经济学家的精敏。

他常计算击毙一个敌人需用多少子弹,经常向干部揭示我军射击技术尚存在的弱点,并设法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学习加以提高。

1942年夏季反‘扫荡’作战中,有三个县的民兵是37发子弹或3个半手榴弹才打中一个敌人;有一次战斗中,100发子弹才打中一个敌人;还有一个基干部队是13发子弹打中一个敌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