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们望着刘院长明显消瘦了的面庞,从中体察到这课堂费去他多么大的心血,眼眶都不禁为之湿润。
一位教员感动不已,特意向刘院长请教讲课的诀窍。
他如实地说:“我这是几番心血一堂课,18天准备,6小时讲完。
如果说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四个字:昼夜不息。”
道出了教师劳动的艰辛。
为了使理论学习和预定作业更接近实际,从1951年到1955年,学院共组织了35次实兵示范演习和12次大的现场作业。
这些活动,既统一了思想,又培养和锻炼了学员实际指挥合成军队作战的能力,对部队的教育训练起到重大的作用。
刘伯承堂堂正正,威武端庄的作风,使学员得到高级指挥员应有的庄重形象的教育;1951年6月临淮关大演习,炎夏烈日,他一不戴草帽,二不摇扇子,风纪端正,浑身汗渍,实施指挥。
刘院长严于律己,自然地产生出无形的权威与尊严,大家敬佩他。
战役系的学员,全部是少将以上的指挥员,对他们的培训,刘院长高度重视,周密规划,从难从严。
他对教学人员说:“他们都是中国革命斗争几十年保存下来的宝贵财产,在我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要靠他们掌握局面。
惟其是高级干部,更应加强领导,对他们放松了,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因成习,积重难返。
对他们的最大照顾,就是保障他们能学到东西。”
向来重视实战经验的刘伯承,先后两次派出见学团到朝鲜战场。
他反复强调,出去的目的是为军事学院“搭个桥”、“接上气”、“填好空子”,把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学到手,并运用到学院的训练工作当中。
军事学院成立后两个月,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从高、上级速成科调走了44名学员。
过不多久,他提出再调走50名学员和一些院系的领导干部。
刘伯承积极支援朝鲜战场,并对前方战况进行深入的研究。
志愿军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和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等人的前线来信,刘院长看得十分仔细,并指示登在学院《军学生活》报,他在按语中指出:“所有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学院目前的训练工作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如果过去有人认为所学与朝鲜战场不符合的话,现在应该得到解决。
全体学员教员应该接受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来努力加以研究,争取学习的胜利。”
见学团回到南京,向刘院长汇报:在朝鲜的两个月中,所到之处,看到志愿军许多干部都在学习军事学院的教材,力求按教材的基本观点指挥作战和指导训练。
一些曾经在学院学习过一段时间的中、高级干部,也向见学团反映,所学的内容对他们有很大帮助。
刘伯承知道教学能为前线有所帮助,欣慰之余,他仍然把研究朝鲜前线作为自己的专项。
1951年7月1日,他在军事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作报告,题为《学习军事理论必须与实际结合》,他着重讲述了朝鲜前线的成就,并提出四个问题:第一,军事上要大大提高一步;第二,兵器物资要送得上去;第三,兵器物资要用得上去;第四,前方与后方要密切协同。
就这四个要点,他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以达到使全院关心、了解朝鲜战场,启发大家在联系实际中充实教学。
此后,刘伯承又组织指导见学团编写了《朝鲜战地见习报告》和《朝鲜作战经验汇集》。
他不以此满足,继而,又组织和指导这一年暑期入学的志愿军学员编写了《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例汇集》一共有10余册,100多篇文章。
这种前线与学院的整体合作,战教结合的相互交流,既升华了志愿军与现代化对手的作战经验,同时也丰富并充实了学院的教学训练。
由于战教结合方针的彻底施行,学员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