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出高策1959年4月,刘伯承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徐向前为副组长。
刘伯承十分看重小组长这份工作,亲自动手给中央军委写报告。
从世界战略形势到未来反侵略自卫战争的战场准备;从一种武器的研究、一条铁路线的修筑到每个战士负荷的减轻,无不深入研究和具体建议。
他认为自己是一名“残废军人”,是军委的“编外参谋”,所提的建议仅供军委和三个总部决策时参考。
而事实上,他的真知灼见,受到领导机关的重视,在实际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取得完满的胜利,刘伯承的具体建议,既及时又对整个战役有指导意义。
这时他已经70岁了,可是他对自卫反击战全过程的关注和投入同14年前他指挥淮海决战时一样的精心周密。
早在5月,刘伯承向总后勤部负责人说:“看印度最近的反华态势,后勤工作要有充分准备。
在西藏有康藏、青藏、新藏三条路,康藏路和青藏路战略意义重大。”
又特别嘱咐说:“后方基地要注意隐蔽,要钻沟,要挖洞,要伪装,防止敌人对我后方基地实施空袭。”
10月中旬,印军对中国领土不断侵犯,刘伯承又几次提出详尽的意见。
他要求作战部队抓紧战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确实熟悉地形道路,“要注意运用夜行晓袭、出敌不意战术,集中优势首先击毁敌人的要害(如指挥中枢或主要集团等)”,他特别强调“全部文章要做在‘速战速决’四个字上,切忌力量分散。”
10月10日至19日,刘伯承对新疆部队的作战提出:“如何才能达到彻底、干净、全部歼灭敌人,按照毛主席的思想,要想办法把敌人分散开打。
我最担心是啃骨头……战术不是死的东西,土办法能打胜仗,就是有好战术。”
这次自卫反击作战,粉碎了印度扩张主义者的进攻,速战速决,从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从1959年11月7日的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挫败了国际反华势力的阴谋,博得了世界舆论的称赞。
刘伯承参与指挥这次作战,他分析印军防御配置“铜头、锡尾、背紧、腹松”的特点,提出了正面进攻和翼侧迂回相结合的指导原则,对于战役全过程取得胜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编外参谋”自称的刘伯承,依然干劲足,作风细,意见精。
凡是他所到过的东北、福建等国防要地,对国防建设他都有切切实实的重要建议,而人们听了他的话总有很大的启发。
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皮定钧,堪称名将,战绩辉煌,战术精当。
他把刘伯承自己认为“随便谈谈”的一席话,认认真真地作了《一次谈话纪要》。
皮定钧像许多人一样,爱听刘伯承的教导,从中能学到比书本上还要多的东西,特别是对工作有具体的指导意见。
这份皮定钧亲自动手整理的《纪要》,是刘伯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真实写照:“1965年1月5日上午,我去看望刘元帅的病情时,刘元帅讲了如何做工事和保持强大的预备队两个问题。
此材料系事后根据记忆整理。
由于谈话时只有我们两个在场,又没有记录,如有错误之处,由我负责。
皮定钧。”
“刘元帅说:毛主席一句话就把所有的筑城教范都全部讲完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这是矛盾的统一。
不消灭敌人是保不住自己的,只有把敌人消灭了才能保存自己,你们要把它具体运用到防御阵地的建设中去。
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什么时候都主张要有强大的战略、战役预备队,他主张以四倍到六倍的兵力去打击敌人,就是要保持强大的预备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