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农村建设我们还要走在前面(2)

调查三农 作者:许宝健


“西沟村原来是由44个自然村形成的,由于过于分散,有的地方甚至一户就是一个自然村,这不利于村庄的规划,更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西沟乡党委书记宋义告诉记者,从80年代末,西沟村开始了移民并庄的工作,到2006年全村已经成为仅有两个大自然村的村子。

“建设新农村,我们还要走在前面。”作为村委会主任,申纪兰老人把规划的项目对记者进行逐一介绍。“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还是要发展生产。”她说,他们将对全村所有的核桃树进行改良,种植矮化、高产核桃。“原来的核桃产量低、质量差,通过改良后可以增产30%左右。”

“今年,我们还准备引导农民种植万寿菊。”说到这里,老人掐着手指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原来村民们种植玉米,一亩地最高可产500公斤,按照每公斤1元计算,也就收入500元。而种植万寿菊,一亩地可产2吨,一吨回收价格是600元,就是1200元,除去成本还可以净赚900元,“收入高,还是订单农业,村民们也有积极性,目前已经签订了600亩种植合同。”

申纪兰老人还告诉记者,为了繁荣本村经济,他们还准备建设394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从去年起,他们已经开始修建1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今年还将修建3000平方米的体育馆。

新农村还需要新农民

“西沟村在全国也算是个出名的地方,我们还准备借助红色旅游的契机,进一步搞活旅游业。”申纪兰说,其实这些年,他们村的旅游业发展并不顺利,每年的收入也不过就十几万元。“我们重修了李顺达纪念馆,金星峰的绿化也基本完成。其实绿化村庄也有服务旅游开发的意思。”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游客,他们准备在村子里搞个旅游接待中心——一个集吃住、娱乐、旅游于一体的服务场所。

“新农村,还要有新农民。”申纪兰说,他们对青年注重两方面的培养:一是政治素质;二是致富本领。他们将重点培养青年党员,把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的青年发展成党员。其次,通过集中培训,或把青年送到大专院校去学习,或把一些专家请进来,给青年农民传授致富本领。

站在金星峰上,记者回望西沟村,只见一座座样式新颖的二层小楼拔地而起,周围的山峰上已经披上了绿装。西沟的面貌变了,但是在这大山深处,不变的还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开拓进取的精神,相信这种精神必将转化为巨大的动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量之源。采访札记

有感于“中国西沟”

我去西沟采访已经是第二次了。这次采访,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国西沟”4个大字。无论是在村头,还是在村委会门前,这4个大大的汉字让我感慨不已。

“中国西沟”显示了西沟人的一种气魄。一个村庄,无论它有多么高的知名度,它也只不过是中国千百万村庄中的一个,在它之上,还有省、市、县、乡,而西沟人却敢于直接打出“中国西沟”的招牌,足以让人们看到他们的气魄和胸怀。

我在采访时问一个村民:“为什么要把西沟和中国直接联系起来?”他不假思索地告诉我:“西沟的精神是全国人民的精神,西沟是全国人民的西沟!”

“中国西沟”显示了西沟人的奋斗目标。

西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曾经名噪全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似乎已经将其淡忘,甚至一些青年人被问及“西沟”时,根本不知道地球上还有这么个地方。而从“中国西沟”这四个字,则足以看到新时期西沟人的奋斗目标,按照申纪兰的话说:“我们要让中国人再次瞩目西沟,让世界再次关注西沟。”

“中国西沟”也表明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个村庄要想被世人瞩目,就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先行者。在采访中,我了解到,为了使西沟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包括申纪兰老人在内的村党支部成员正带领着全村村民找项目、跑资金,谋求更大发展。他们告诉我,老典型不能一直生存在过去的光环下,要从荣誉中走出来,面对现实求上进、谋发展。

我想,西沟人的这些精神,理所应当就是中国新农民的精神,农民朋友也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支撑,才可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