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四、反对“左”倾力挽危局(3)

贺龙的非常之路 作者:顾永忠


以贺龙为首的绝大部分与会者主张“下湖”,回洪湖参加反“围剿”斗争,保卫根据地。

邓中夏对能否坚持洪湖根据地产生动摇,摆出了“从井救人,人固不救,救者亦死”的歪道理,坚决不同意回洪湖,坚持要“上山”开辟荆(门)、当(阳)、远(安)根据地。

枝拓坪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将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

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委,孙德清任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七、八、九3个师。

对部队缩编,大家很不满意,说邓中夏犯了错误,我们都要受处分,要求回到洪湖苏区去,先把“立三路线”搞清楚,把邓中夏领导的这一段作出结论。

红二军团在枝拓坪休整期间,补给极为困难,贺龙亲自带了一个班,出去筹粮筹款,在好友叶光吉的帮助下,筹集到了300匹骡子,及大批粮食、布匹等物资。

接着,他又亲率一个团,打败了川军一个师。

从此邓中夏对贺龙的领导军事指挥才能真的信服了。

有一次,邓中夏同贺龙谈到湘鄂西特委严厉批评他是“上山主义”时说:“国际路线、中央路线,我都执行了,我是摇摆路线。”

贺龙不客气地说:“你是机会主义路线!”邓中夏一听就火了,拍着桌子大声问:“是谁讲的?”

贺龙坦率地说:“是我讲的!”邓中夏瞧瞧贺龙,默默无语。

1931年4月2日,贺龙率红三军北上,在野三关歼敌一个团,并乘胜发动进攻,连克巴东、兴山、秭归、远安、荆州、当阳等6座县城,敌人大为惊恐,急调两个师、一个旅共十几个团的兵力前来围攻,企图将红三军歼灭在远安、南漳地区。

贺龙见形势不利,便率部转移到鄂西北,在房县和武当山地区与敌周旋。

9月上旬,红三军得悉洪湖根据地的红九师已沿襄河北上,离鄂西北根据地不远。

贺龙在房县附近的青峰镇召集会议,研究南下接红九师问题。

邓中夏不同意,但他只有一票,其他人都一致同意去接红九师,一起回洪湖。

于是决定,红三军南下,留红二十五师在柳克明的领导下,在鄂西北坚持斗争。

9月下旬,贺龙率部队离开鄂西北根据地南下,在保康击溃敌两个团后,经南漳,向荆门前进,在刘猴集与万涛和红九师师长段德昌、政委陈培荫会合。

红三军和红九师会师后,在刘猴集召开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万涛根据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和湘鄂西临时省委的指示,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撤销邓中夏红三军政委的职务,由万涛接任。

邓中夏在会上检查和承认了自己到湘鄂西根据地后,在工作上所犯的错误。

贺龙说:“中夏很有学问,为人正派,不打击别人……我和中夏争论很多,可是和他这个政委相处,同志关系还是很好的。”

1931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六届四中全会,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中央占了统治地位。

3月,中共中央把中央候补委员夏曦作为中央代表派到湘鄂西,并任中央分局书记。

夏曦一到湘鄂西根据地,就加紧推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给湘鄂西根据地和红三军带来严重的灾难。

红三军与红九师会师之后,根据前委的决定,贺龙和万涛于10月2日率部队南下,连克钟祥、岳口、张截港,打通了与洪湖根据地的联系。

他们一面建议中央分局、省委迅速派地方干部来协助部队建立新政权,一面组织运输队把缴获的大批粮食和物资运往苏区,解决群众因水灾造成的困难。

然而,夏曦对贺龙和红三军的上述行动,非但不予支持,反而蓄意制造矛盾,挑起党内斗争。

当时,湘鄂西省军委主席团由夏曦、贺龙、万涛三人组成,夏曦为主席,贺龙、万涛都在前方。

10月8日,夏曦背着贺、万,盗用湘鄂西省军委主席团的名义,发出由夏曦、唐赤英(代贺龙)、彭之玉(代万涛)三人签署的给红三军的训令,公然推翻了8月初中央分局、省委关于红九师向北行动,开辟襄北新区和迎接红三军的决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