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没有退缩,他的态度非常坚决:“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不能照搬外国经验。中国革命必须走中国人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这种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保证了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在浏阳永和这座小城,1930年8月红一方面军成立,总兵力达到4万余人。红军不再是几百人、几千人的游击武装,而是有着几万人的正规军队,开始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红色区域的发展和红军的壮大,令蒋介石坐立不安。从1930年10月开始,蒋介石调集重兵,对苏区展开大规模的“围剿”。怎样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如何在反“围剿”作战中完成红军的战略转变,毛泽东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褚银(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毛泽东说:“所谓正规战争是中国型的,只表现在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和指挥上、组织上的某种程度的集中性和计划性方面,其他则仍是游击性的,低级的……这种正规战,在某种意义上,是提高了的游击战”。他为红军反“围剿”作战制定的战略方针只有四个字:诱敌深入。
在这一新的作战思想指导下,毛泽东潇洒自如地指挥红一方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的三次“围剿”。尽管国民党军的“围剿”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却败得一次比一次惨。中央苏区不仅没有被“剿”灭,反而越“剿”越大,越“剿”越巩固。
在红军作战原则的形成过程中,毛泽东起到了核心作用。人多就打运动战,人少就打游击战。他创造了一整套红军作战的指导原则。这就是:诱敌深入、慎重初战、集中兵力各个歼敌三项原则;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三种作战要求。三项原则,三种要求灵活运用,即使在他被迫离开红军的统帅岗位时,仍然是红军以弱胜强的法宝。
1937年7月7日,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全民抗战的怒潮席卷全国。国共两党也由内战中刀兵相见,变成了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随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人民军队再次面临转折。在全国抗战中,只有4万多人的八路军采取何种作战样式,才既能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又能在战火中生存发展?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当前面对的重大问题。
支绍曾(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这次会议争论很大。一些同志认为:红军应该集中力量,配合国民党军多打大仗,扩大影响。毛泽东坚决反对这种意见。他指出: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必须保持党和红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红军应以创建根据地、钳制与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保存与扩大红军、争取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为基本任务。
洛川小河口的一栋旧房子内,似乎还回荡着毛泽东那斩钉截铁的声音。毛泽东为八路军确定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基本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他还形象地比喻说:“我们就是要插杨柳,让老母鸡生蛋。既能消灭敌人,又能立足自己,吃饱了再说。”
岳思平(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这就为全党、全军指明了航向,确保了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作战的胜利和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实现了人民军队的又一次历史性军事战略转变,就是由正规军的运动战转向游击军的游击战。后来,毛泽东进一步概括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就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毛泽东的这些主张高瞻远瞩,无比英明。
抗日战争也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不再作为一名战场指挥员,直接指挥红军鏖兵沙场,而是成为全军统帅,坐镇中枢,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决战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