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刚一结束,国民党军就大举运兵北上,而山东解放区地处中原、华北之间,津浦铁路穿境而过,是国民党军北上平津的必经之路。
毛泽东高度重视山东战场,特别看中津浦铁路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指示山东野战军立即截断徐州至济南段交通,“必须将占领地段向南北扩展,创造出打运动战的战场”。
山东野战军以争取先机、开辟战场、待机歼敌为方针,发起津浦路(徐济段)战役,向南北猛烈扩张,控制了铁路沿线大片土地,进而在运动战中歼灭国民党军1个军部及所属3个师。
国民党军的北进遭到阻滞,蒋介石暴跳如雷,立即大举增兵津浦路沿线地区。毛泽东洞察秋毫,再次指示山东野战军:“为准备战胜必然要来的大举进攻,除集中与整训部队外,必须创造更广阔的战场,向南北扩展”解放区,拔除敌人据点,发动群众,把“创造战场的任务当作战略任务”。
山东野战军继续进攻,包围临城,攻克滕县,猛烈反击进攻鲁南解放区之敌,不但迟滞了国民党军运兵北上的计划,而且为以后进行运动作战开辟出宽阔战场。
对毛泽东来说,战场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主观能动的、因敌而变的、可以发挥创造的作战空间。
1948年1月,当国共两军在中原战场往复拉锯,处于僵持状态时,为打破僵局,毛泽东决定: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率3个主力纵队,渡江南进,直下闽浙赣,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军的深远后方。他要“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进一步扩展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空间,创造新的战场,调动国民党军精锐部队回援,夺取胜利。
粟裕坚决执行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率部进入濮阳整训。他知道大量消灭敌人是党中央、毛主席的目的。他认为:分兵渡江南进开辟新的战场,不如集中全部力量在中原战场与国民党军较量,打大的歼灭战,较有把握。粟裕以对革命事业的坦诚之心,将自己的意见“斗胆直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并与陈毅亲赴河北阜平城南庄,向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作当面陈述。
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经过认真研究,重新作出决定:粟裕部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力量在中原战场与国民党军打大仗,尽可能多地将国民党军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地区。
姜铁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它直接影响到了解放战争的进程。毛泽东曾导演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创造战略进攻战场的惊世之举。而此刻则果断放弃渡江南进计划,决定与国民党军决战中原。一进一收,虽然方式各异,而最终目的则完全相同,那就是以最有效的方法,创造最有利的战场,最大限度地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粟裕直陈己见,毛泽东从善如流,将帅协谋,在这一决策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战争的进程完全按照毛泽东和他的将帅们所设想的轨迹发展。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在中原战场联手作战,纵横驰骋在江淮河汉之间,取得了豫东战役的胜利,打破了中原战场的僵局,为最终彻底消灭中原战场的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因此定下决心,集中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主力在中原战场与国民党军决战,待歼灭国民党军中原主力后再渡江南下。
华东、中原野战军再接再厉,连续取得襄樊战役、济南战役等胜利,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继而两军协同,发起淮海战役,取得了中原决战的最后胜利。
精通哲学的毛泽东,又洞悉战争。他以哲学入军事,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军事辩证法;他以哲学入战争,构建了战争指导中博大的时空观。“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毛泽东超越局部战场狭小的地域时空,以中国辽阔疆域作为求生存、谋发展的空间,指导人民军队走出困境,赢得胜利,赢得辉煌,最终赢得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新中国。